基因之历史文化:以文化人的培育观
来源:浙江教育信息网 作者:王松
■温州市轻工职业学校“名匠高足”育人品牌建设·系列报道(一)
【编者按】在“踏实行千里”办学精神引领下,温州市轻工职业学校以培养轻工行业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为目标,开展“名匠高足”现代学徒制试点,构建了以“足心”(精神文化)、“足行”(职业规范和守则)、“足艺”(专业技能)三大模块为支撑的“名匠高足”培育体系。从本期开始,浙江教育信息网推出“名匠高足”育人品牌建设系列文章,对此作前沿性探讨。
从重视文化建设和文化力量,到提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我们对“文化育人”问题思考的不断深入,反映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大势,表现着新时期繁荣校园文化的新要求。
“以文化人”一直是温州市轻工职业学校的培育观。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过程中,文化既是基础,又是与育人的方式、载体、对象相关联的媒介。文化的选择决定着化人、育人的方向。因此,“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前提,实质上就是用什么样的文化来化人、育人的问题,恰如学校开设鞋文化展厅的初衷:“一所具有文化自觉的学校,会清楚地知道自己秉承什么,呼唤什么,也会自觉地承载、升华师生的精神追求,包容、接纳师生的心灵皈依。”
图为“踏实文化”墙
鞋文化,就是温州市轻工职业学校的“踏实文化”的主脉搏。那么,何为鞋文化?学校的答案是:鞋文化是指由古至今各种鞋的款式、用途、制作工艺及其蕴含的劳动素养等形成的文化背景。因此,必须从追溯中国鞋履和温州鞋都的发展历史开始,去寻找鞋文化的深厚底蕴。
千年鞋履源远流长
鞋,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从远古时期先人们用兽皮、树皮裹足,到今天琳琅满目的各种鞋式,鞋走过漫长的发展历程。由单一实用性发展到既讲究实用,又要求美观。作为最早穿鞋的民族之一,中国古人曾经创造过非常丰富的鞋文化。
图为羊皮靴
据考证,新疆出土过距今约四千年的羊皮靴,这双羊皮靴约长23厘米,是一位少女的陪葬品。这双鞋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双出土的鞋子实物。
鞋子在中国军事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赵国君主武灵王之前都是穿裙袍、坐战车打仗的,自其引进入胡人的短衣和短靴,诞生了胡服骑射,也带来革靴的盛行。到了秦朝,军事作战中穿鞋有了细分的讲究。从秦兵马俑看,将军穿方口齐头翘尖履。士卒中步兵穿浅履,骑兵穿高口平头履。这与秦朝的“服制”密不可分,朝廷明确了不同身份的人穿衣穿鞋标准,其中男人穿方头鞋,女人穿圆头鞋,取“天圆地方”之意。但当时,普通百姓仍然是以草、麻编织鞋为主。直至汉朝,随着制鞋材料尤其是皮革的增多,皮革制的鞋才普及化,分为生皮的“革鞋”和熟皮的“韦鞋”两类。女子则开始穿丝制和锦制的“丝履”。
魏晋时期,不同民族和地域尤其是南北之间存在极大的鞋文化差异,北方民族最常用的基本形制是以兽皮制作革靴高履,而南方最盛行的还是木屐、丝履以及手编鞋(史称织成履)。而在唐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鞋文化走向融合,呈现多元化、多源性的景象。例如唐朝妇女可以把丈夫的靴子穿在脚上。唐朝政治文化的开放也带来了鞋经济的发展,即制鞋从家庭自给自足走向市场。为了使商品鞋便于流通,唐代已在鞋履业中开始应用表示脚大小的“鞋号”。并正式用“鞋”统称足衣。
历经唐朝的“启蒙”,鞋文化、鞋经济到了明朝进入成熟阶段,因此,明代鞋饰成为了我国各类地方戏曲中代表中华传统鞋履的首选。清朝,满汉融合带来了又一次的鞋文化变革——汉族传统的千层底鞋与满族的木高底鞋“结合”为布厚底鞋(俗称船底鞋),成了中国鞋文化史上的一道风景。这些鞋履的重大改革,不仅是对我国,就是对世界鞋业发展而言,都属于伟大的创造发明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百年鞋都厚重“脚”注
2001年,中国鞋文化博物馆在温州落成。这并非历史的偶然。温州鞋业的发展,不仅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而且文化底蕴深厚。鞋,是温州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温州鞋与东晋时期名将谢玄之孙谢灵运有关。公元422年,谢灵运受到权臣的排挤离开建康(今南京),赴永嘉府任太守。受永嘉山水的吸引,谢灵运爱上了登山运动。为此,他就对“云鞋”进行了“改革”:在鞋底附上一层带钉的防滑齿,“钉齿鞋”使登山爬坡快捷稳健,这就是“谢公屐”。有一次,谢灵运登山不慎掉落了一只鞋子,被樵夫捡到后请人仿制,流传到四乡八镇。据传,登山鞋、运动鞋和休闲鞋都由谢灵运发明的鞋子演变而来。
图为谢公屐
南宋(1127-1279 )年间,温州已有“皮鞋业专业户”。明《永乐大典》收录的《张协状元》剧本中,不仅有温州地名和方言,而且数次出现《赵皮鞋》曲牌名;剧中人物还多次提到民间使用牛皮“一可蒙鼓,二可做鞋”的台词。这表明当时永嘉(治今温州)已有制鞋工匠在制作皮鞋。
明代,温州一带制革业和制鞋业已很发达。明朝永乐(1403-1424)年间,《乐清县志·贡赋》记载:“岁办软皮五百张,杂色毛皮一百七十张”。明朝万历(1573-1620)年间,《温州府志》记载:“岁派折造胖袄裤近县共银一百五十二两。永嘉县岁派折造胖袄裤鞋银五十四两三钱七分五厘七毫。”据资料分析,“胖袄裤鞋”当为配合冬服穿用的高统皮靴。由此可见,温州鞋革在当时已有相当的规模,而且品种、款式繁多,闻名全国,并且成为朝廷贡品。
在清代,温州的各种鞋履,包括皮鞋、布鞋、绣鞋、草鞋等均已流行。据《 温州府志》记载,嘉庆初期,平阳北港水头即有王聚源皮坊,采用熏法或明矾鞣皮。至民国时期,温州皮鞋业一度有了较大发展。民国二十年(1931),温州市区(今鹿城区)硝皮业有近30家,其中晋新、普达、精华等厂均使用机器来代替手工硝皮;制鞋业有70家;府前街一带已成为皮鞋专卖街,有叶三进、大陆、美标、皇后等几十家皮鞋店,其中多数采取前店后厂(作坊)形式,大多为手工作坊。彼时温州鞋革业已相当发达,制革街、皮鞋街和皮件街等形成了手工鞋革业的完整体系,还同东南亚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
图为中国鞋都掠影
新中国成立后,鞋革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皮鞋成为温州名品,并获取过众多的全国第一。2001年9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皮革协会授予温州市“中国鞋都”荣誉称号。为这有着千年鞋史的瓯越大地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个“脚”注。目前,产值突破千亿的温州鞋革行业拥有制鞋企业4900多家,鞋类出口企业800多家,其中有7个中国名牌产品、82枚中国驰名商标、196家中国真皮标志企业,占全国鞋革行业品牌榜半壁江山,鞋产品出口至全球150多个国家。
“行必履正,无怀侥幸。”温州作为鞋履的发源地之一,“瓯履”文化始终融合在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中,蕴藏在华夏民族的文化遗产中。从文化史的角度考察,鞋是人类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了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粗到精的漫长过程,推动了人类服饰的改革,也推动了人类道德文明的发展;从艺术史的角度而言,鞋作为一个载体,融合了地域文化、传统文化、宗教文化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
踏实文化树人自信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头活水,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沃土。要把学校文化提升到新高度,使之与高水平职校建设的目标相匹配,并更好发挥育人功能,必须清醒地看到学校的文化现状、文化建设和管理水平,以及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还不能适应高水平职校建设目标的要求。在研究鞋文化长达十余年的温州市轻工职业学校领导班子心中,“文化”这个词有不同层次的意义,文化育人推动着学校的内涵式发展,更代表着一种传承鞋履历史遗产和创新中国鞋业制造的责任。承担这份责任,温州责无旁贷,学校也应跑在前列。
培养大国工匠,需要夯实专业技能,让人才具备精湛的一技之长;而弘扬工匠精神,则需要为职业教育注入文化基因,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说,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湛的一技之长,是职教学子人生航行和事业腾飞的双重保障,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温州市轻工职业学校的文化育人转型,要比大部分职教学校起步更早、谋划更远。
在温州市轻工职业学校的探索中,以文化人,是文化固有的功能与使命。《周易》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指观察天道运行规律,以认知时节的变化;对人施以文治教化,培养有教养的人。学校认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核心是“化”,是无声的教化、感化和化解,是隐性的、柔性的、非技术性的,其做法就是将文化形式和文化现象化抽象为具体的教育内容,渗透于其他学科体系中,达到潜移默化、濡染浸润的教育效果。
正是基于以文化人的培育观,逐渐凸显出了“鞋”和“行”两个关键词。“鞋”是名词,指代“技”,意为鞋类专业文化和技能;“行”是动词,指代“能”,意为基于鞋业文化人的行为品质和职业素养的提升,这里的内涵更多的指向人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也指教师、学校的发展)。鞋类职校不仅授学生“鞋”文化,更授学生“行”文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很好地诠释了“行文化”和“鞋文化”的关系。鞋是行的载体,行是鞋的内涵。从核心素养层面而言,“行文化”是“鞋文化”的升级版,它是基于“鞋文化”的职校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工程,是帮助学生进入未来鞋职场的利器。“鞋文化”立足当下,“行文化”面向未来,不可偏废,所以学校把“鞋文化”和“行文化”统称为“踏实文化”(“踏实”也是学校关键词之一)。
从“鞋文化”到“行文化”再到“踏实文化”,学校先后三次深刻挖掘和培育学校特色文化,进一步凝练了“踏实行千里”的办学精神内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双好鞋不仅能呵护你的双脚还能让你走得更高更远。以人的发展为本,人应像“人”字一样,永远向上而双脚踏地;踏踏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做事,讲求实学、实干、实绩、实效。赋予温州人四大精神——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等不靠、自立自强的自主精神;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开拓精神,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造精神。在办学精神的引领下,学校形成了崇德(成人)、尚技(成匠)、博学(成才)、精工(成器)的校训;进德修能、力行致知的校风。自此,以“踏实行千里”精神为底蕴,传统文化、地方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产业(工业)文化相互交融的校园文化特色逐渐形成。
图为学校标识设计
近年来,该校还启用了校园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进一步彰显学校文化内涵、传播学校文化特色、提升学校文化品牌知名度,提升了师生对学校顶层设计的文化认同;校训、校徽、校旗、校歌等文化要素引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在师生中有较高的知晓度和认同度,越来越多的师生主动成为校园文化的自信代言人。
作者简介
王松,高级教师、软件工程硕士、高级鞋类设计师,温州市轻工职业学校校长,从事鞋类职业教育、鞋类技术创新创业、鞋文化传承等工作。现任全国职教鞋服饰品专指委副秘书长,《西部皮革》杂志编委,《中国鞋都》杂志特别顾问,浙江省皮革行业协会理事,省中职学校特色专业教研大组理事,温州市鞋革行业创新与技术专业委员会顾问,温州市鞋革行业协会专家顾问,中国鞋都商学院专家顾问。省第二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奖,省中职名师(教育管理),省皮革智慧贡献奖,温州市首批“教育名家”培养对象,温州市第六届名校长,国内首个鞋类专门化职校创办人,“一足间”鞋石收藏馆创始人。
阅读更多
(责编:周晓雅 审核:黄三好)
- 2025-01-22
- 2025-01-22
- 2025-01-22
- 2025-01-20
- 2025-01-20
- 2025-01-20
- 2025-01-15
- 2025-01-15
- 2025-01-14
- 2025-01-14
- 2025-01-14
-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