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共情”解析
近年来,共情在新闻报道中越来越多地被提及,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下,共情传播在我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共情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有学者将其翻译为“同理心”“移情”或“神入”,“共情是一个人能够理解另一个人的独特经历,并对此做出反应的能力”。目前关于共情传播并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笔者认为,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去理解新闻报道中的共情,新闻报道中的共情往往体现为新闻报道者与受访对象以及受众之间的情感的互相移情、理解以及对这种情感作出反应的能力。
共情≠不客观
随着新闻报道中的共情受到关注,有人认为,这有悖于新闻的客观性,新闻的客观性要求报道者不带有自身的价值判断,对事件做尽可能还原的报道,但共情却要求报道者在报道中站在受访对象以及受众的角度投入能与其产生共鸣的情感。不过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其实混淆了主观和共情的区别,新闻的客观性反对的是新闻报道者的主观片面看法,和报道的共情是不冲突的。共情在报道中的流行,一方面与当下的传播环境有关,另一方面其实也是新闻伦理的一种延续发展。
新闻报道中的共情与当下的传播环境有关,这是互联网发展之下传播话语体系变化的必然要求。与大众传播时代对于新闻媒体的要求相比,当下的传播环境对于新闻媒体来说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尤其是当用户的注意力变为稀缺资源,“流量”成为衡量媒体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新闻媒体面临着更大的内容压力,用户对于新闻报道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纯地获取信息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用户需要得到认同,需要从众多的信息获取渠道中选择自己最能接受的、最认可的话语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报道中的共情能力便成为吸引用户注意力的一个方面。当下,新闻媒体纷纷改变话语体系,以平易近人的面孔出现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增强与用户贴近性、增强共情能力的体现。共情意味着和受众有情感上的共享,在认知层面上来说,情感上的接近属于较高层次的认知共鸣,更能增强用户的黏性。
共情是新闻伦理的延伸
除此之外,新闻报道中的共情其实也是对当下舆论环境的一种映射。对于我国新闻媒体来说,其自身发挥着喉舌的功能,所代表的立场和利益应该是广大人民的,所以新闻报道不能不顾用户的感受,更不能摒弃用户的情绪反馈。当今时代,新媒体为用户提供了广阔的发声平台,舆论可以依托互联网在热点事件中自发形成,网络舆论已经成为影响新闻报道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状况下,报道中与用户的共情就显得十分重要。用户共情是获得舆论支持的重要方式。在重大事件发生后,掌握了发声权的用户的情绪表达往往是十分受关注的。按照这个逻辑,在追求真相的同时,新闻媒体应该意识到要把理解用户的情绪和需求放在核心位置,掌握用户想法、了解用户需求而进行的报道才是真正能让用户信服和接受的,长远看来,这样的共情也有利于新闻媒体的发展。例如在“丰县生育八孩女子”的事件中,网友看到了女性的艰难处境,表达了对拐卖人口的愤怒……对此事热切的关注和意见表达,反映出网友的情感倾向,在这种民意表达较为极端的时候,一些无视网民所反映的情感诉求和提出的问题、缺乏共情和人文关怀甚至十分冷血的报道,必然不会被网民所接受,网民还可能会通过各种平台表达不满,导致相关媒体的信任度和美誉度下降。
虽说新闻报道中的共情在近几年受到关注,但其产生并不是无源之水,笔者认为,这是新闻伦理在当下的一个延伸发展。新闻伦理要求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报道的时候具有人道主义关怀,要有底线,这和新闻报道中的共情有着相似之处,但共情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它要求新闻工作者从报道者思维转变为被报道者思维,站在被报道者的角度换位思考,去进行有温度、有感情的报道。例如近几年新冠肺炎疫情盛行,以人性力量为核心的报道十分显眼,如对于医护人员、志愿者小切口、细节故事的挖掘,以及报道中出现的“帮助”“温暖”“感动”这些字眼,充分体现了重大事件中报道者的共情能力。笔者认为,这些报道受到关注和好评是因为在这种时刻用户不仅仅需要事实,更需要提振内心的力量及心理上的支持,共情报道能帮助人们舒缓情绪、提振信心。
综上所述,在未来的新闻报道中,共情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关注新闻报道中的共情,对于媒体的自身发展来说也有着重要意义,这其实是关注信息传播发展规律的一种体现。当下,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们的信息接收方式和习惯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变换,不能总是用固有的规则和框架去看待新闻报道,而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新闻传播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要不断去探索传播规律的变化,才能一直保持自身的吸引力。(作者单位:工人日报社)
作者:余嘉熙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2025-01-15
- 2025-01-15
- 2025-01-14
- 2025-01-14
- 2025-01-14
- 2025-01-13
- 2025-01-13
- 2025-01-10
- 2025-01-10
- 2025-01-09
- 2025-01-09
- 202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