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如何让课后服务精准又精彩

开栏的话

 

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不断开辟教育数字化新赛道。坚持应用为王走集成化道路,以智能化赋能教育治理,拓展国际化新空间,引领教育变革创新。”

 

应用为王,师生至上。从今天起,智慧教育专刊推出“教育数字化转型微创新”,聚焦教育数字化应用,从小切口、小角度探讨和呈现数字化、智能化在教育治理、教育教学应用中的微创新,以期给广大读者提供实实在在的启发和借鉴。本期关注数字化如何有效赋能课后服务、切实提高课后服务管理效能,敬请关注。

 

——观点——

 

课后服务智能化应成为一种常态

 

苑永波

 

自“双减”政策推行以来,课后服务已成为义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有效解决了家长接送孩子的难题,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然而,随着课后服务的深入开展,一些挑战和问题也逐渐显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地区性短缺、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管理效能有待提升等。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课后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健康、有序的发展。幸运的是,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与教育的不断融合应用,正在为课后服务注入新的活力。

 

在这一背景下,许多地方积极拥抱数字化,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一些地方构建了集教育主管部门全流程监管、学生个性化选课、学校智能化考勤、家长实景化参与于一体的课后服务数字化平台支持系统,实现家校协同、育人的格局。家长可以通过相关小程序进行在线选课、查看孩子课表和考勤统计等信息,实现孩子课后服务的实景化参与。教师可以随时查看课表安排和教学班情况,提高管理效率。此外,为解决部分学校素质类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一些地方引入第三方机构,创新实现课后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

 

展望未来,我们不仅要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更要通过积极作为,让课后服务智能化成为常态。一是,通过利用数字化平台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实现课后服务更加精准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二是,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打破地域限制,实现优质资源更广泛应用。通过设定准入条件的办法,遴选优质资源进入数字化课后服务平台并进行动态调整,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进一步缩小教育资源的地域差距,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三是,建立科学的数字化平台管理机制。教育管理部门需进一步加强平台管理,如设立专项的课后服务经费账户,实现对整个区域经费的集中与统一调配,实现课后服务费用的完全透明化,确保每一笔费用都清晰可查,有力保障学生和家长在费用方面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作者系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校外教育研究指导中心副主任)

 

——建言——

 

构建场景式互动平台畅通家校沟通

 

李振华 陈盈

 

当前,家长主要通过微信等平台获取学生在课后服务中的表现与总体情况,并以图文点赞予以关注表达。

 

要从传统点赞式关注中走出来,首先要明晰整体逻辑,以“通”为核心,通过教育部门、学校、企业等多元主体协同,以及多主体评价发展的课后服务管理网络,实现课后服务管理质量提升。在课后服务中进一步强化课后学习与多素养一体化发展目标,推动课后服务数字场景平台的共建共享。在具体落实中,搭建支持教师与家长对于课后服务实时互动和建议反馈的数字场景。

 

在建设实现场景式互动平台中,要凝练出课后服务课程的典型化、特色化的关键场景,如搭建课后服务的实践云场景、文化云场景、评价云场景等。在云场景中,要为学生提供可自主选择学习的课程内容,提供课后成果展示等服务功能;为家长提供课后服务需求发布与对接、课程教师选择与调整、课后服务课程场景实时跟踪展示与建议反馈等功能;为学校等提供课后服务管理评价等服务。在技术实现层面,则需要学校等多元主体,依托已有技术,通过分布于校园教学环境中的摄像头等设备与课后服务管理平台,实现自动录制、截取关键片段、分类发布到指定云场景空间、实时监控并对关键行为与非安全行为作出提醒或反馈等功能。

 

构建场景式互动平台是一种教育创新,一方面为畅通家校融合发展创造数字化发展服务,另一方面能有效推动课后服务的数字化革命。实际课后服务与数字场景搭建相结合,多元主体共同建设并开展评价反馈工作,一体化发展面向未来的数字教育、数字培训、师资培育等,为创新课后服务管理乃至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样本。(作者李振华系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陈盈系台州学院教授)

 

依托数字技术请学生当“考官”

 

杜晓敏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教学新模式,已进入学生日常学习。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地区依托新理念新模式推进课后服务变革,特别是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在丰富课后服务资源、创新课后服务形式上有了众多探索。

 

不可否认的是,课后服务解决了“三点半之困”,但依旧存在学生个性化需求无法满足、部分学生参与度低、家长参与感不强等问题。为何?原因就在于很多学校课后服务依旧属于“自拉自唱”,没有将主动权交给学生。

 

课后服务好不好,家长学生说了算。数字时代,课后服务评价应当依托数字技术,请学生当“考官”,对课后服务进行全流程评价。一方面,建设课后服务在线评价系统,打出素质拓展、能力提升、质量考核等系列评价组合拳,从而确保学生“吃得饱”“吃得好”。另一方面,用好互联网这个利器,构建“学生—教师—家长”多元化评价场域。通过建立课后服务动态评价系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教师精准评价,为家长随时查阅学校课后服务各项课程介绍、跟踪孩子在校学习情况提供便利。此外,依托课后服务动态评价系统,建立真实可靠的“高质量课后服务”数据库。根据数据库反馈,分析总结学生课后服务需求及目前提供的课后服务的优缺点,对薄弱环节进行跟踪,实现课后服务在品质上做加法,在匹配难度上做减法,从而有效提升课后服务供需匹配度和学生满意度。

 

需要注意的是,在加快课后服务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并不意味着彻底放弃传统的线下方式,而是加快线上线下课后服务资源的无缝对接、深度融合和整合利用,把课后服务内容的选择权真正交还给学生。(作者系山东省潍坊市教育信息化研究院院长)

 

——探索——

 

“学习资源库”催生学生个性化成长

 

陈德收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自2018年建校以来,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的支持下,学校探索“人工智能+”课后服务新方案,丰富课后服务学习资源,创新供给学生“学习资源库”,搭建了新型选课与学习空间。

 

“学习资源库”的精准供给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学校的课后服务资源分为学习理论类、学科知识类、技能培养类、素质拓展类和综合实践类等。在学校开设的小初高贯通课后服务韶光系列课程中,学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手段、智慧校园资源平台等采集、积累学生数据,利用数据为学生学习和兴趣精准画像,获取更加全面、科学的课程与兴趣评估,学生基于证据开展精准个性化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这样,每个学生根据兴趣与学情拥有个体相对独立的“学习资源库”,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和个体课后服务的满意度,学校的学习资源管理也更加精细化、精准化。

 

在课程方面,依托“学习资源库”,学校开发了小初高一体化贯通的人工智能校本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以不同级段任务驱动为核心,通过配备不同级段智能实验箱、智能无人驾驶车辆等工具,实施信息科技的课后服务进阶课程。学生不受年龄、学段限制,根据学习兴趣与能力自主选择适合的级段学习,开放的“学习资源库”不仅提供贯通的学习资源而且利用精准评价,实现学生自动进阶。

 

此外,“学习资源库”利用多媒体、超文本结构、友好交互界面、虚拟仿真等创新供给了多种多样的课后服务智能资源。创新数字人以实际教师为原型,通过对授课教师讲课片段的采集训练,生成全仿真数字人虚拟替身,结合教师提供的课程讲稿,便可操纵数字人快速生成完整课程讲授视频。这解决了课后服务专业教师人数少、专业教师无时间上课、录课成本高的问题,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技术探索的好奇心。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习资源库”是整合校内外资源,发挥教师、家长和社会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课后服务资源的建设成果,提高课后服务资源的传播和应用效率。因此,“学习资源库”赋能课后服务,延伸和补充了课堂教学,创新提升了课后服务质量。(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校长)

 

用“积分银行”合理安排教师时间

 

陈志鸿 赖碧云

 

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稳步推进,数字理念与技术逐步融入课后服务工作,成为提升课后服务管理效能的重要动力。然而,由于数字化治理水平相对滞后等问题导致教师延时下班与家庭生活难以兼顾,进而造成教师工作积极性下降,长此以往,“教”与“学”陷入困局,课后服务口碑欠佳。

 

深圳市莲南小学借力数字化转型,创新课后服务工作机制,通过教师课后服务时长“积分银行”,实行“弹性上班时间”和“弹性调休”制度,从根本上为教师减压,切实提高教师参与课后延时服务积极性,有效提升课后服务管理效能。

 

依托数字化平台,学校汇聚“管、备、教、学、研、评”等教育数据流,为家庭、学校、社会提供全过程、一站式课后服务。针对师生签到、请假、出勤、离校等数据,后台进行智能化管理,教师每参与课后服务1小时累计1分,计入“积分银行”账户。通过数据看板,每位教师当月的积分一目了然。

 

有了积分,怎么用?教师可以利用积分兑换“弹性工作时间”,具体分为“弹性调休”和“弹性上班”。“弹性调休”是当积分银行中满一定分值时,每个月都可兑换半天的带薪机动假,教师的请假和调休只需用手机在数字化平台上一键操作。而“弹性上班”则是前一天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如果第二天早上没有早读任务,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任务适当推迟到校1小时。

 

落实“积分银行”创新机制需要切实的时间保障。为此,学校一方面将全体教师大会减少到一学期1—2次,另一方面在学期初安排课表时,特意为每个学科每周安排整个半天召开科组教研会。以会议的一减一增,保证教师工作时间时长“弹性”调整有空间。

 

目前,全校近80%的教师每周至少有两次弹性上班机会,可见,教师课后服务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升。(作者陈志鸿系深圳市莲南小学课程处主任,赖碧云系深圳市莲南教育集团信息教师)

 

多码联动满足孩子多样化需求

 

那丽娟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提质增效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如何有效地利用课后服务时间,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课后服务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大同小学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和大连市智慧教育平台为依托,拓展西岗区智慧教育平台功能与资源,在平台内打造涵盖如课程思政、德育教育、心理健康、体育运动、劳动教育、科学艺术等六大领域主题课程,并提供可下载的数字资源包,学生通过扫码,即可查看课程资源,熟悉课程内容,没有学习完的内容,也可以在家中利用可移动设备,扫码观看,摆脱时空局限。如课后服务中的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了“三码一直”的劳动教育数字化应用场景,将植物生长码、云端竞赛码、平台展播码与劳动课程线上直播相结合,将传统劳动教育形式与现代数字化信息技术相结合,赋予劳动课程短时、高效的功能,提升劳动教育的趣味性和劳动综合育人的效果。同时,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备课,即时将课程资源上传到智慧教育平台,满足孩子对课程的多样化需求。

 

此外,学校建设了融“现实学习课堂+虚拟数字课堂”为一体的课后服务课程模式,推进课程资源与学生学习的深度融合,实现数字课程资源应用于不同场景。例如古典益智游戏课程,教师将游戏规则与游戏内容进行介绍,学生课堂上进行演示与操作,教师将活动视频上传到平台中,生成游戏二维码,制作益智游戏码书课程,不仅便于学生课堂学习,也利于学生平时的学习和巩固,并且将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有效衔接,有效拓展了教育环节。教师在课堂中还可以利用火花学院、虚拟实验室等在线课程资源,采用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将虚拟情境与现实学习相融合,让学生在情境体验的同时,一同合作交流,学习分享。学校还积极开展专题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实地参观考察,提升实效,增强获得感。(作者系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大同小学校长)

 

——大家谈——

 

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柳市镇第一小学副校长陈春燕: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学校目前已推出78门社团课程。然而课程越丰富,也让人不由自主地担忧——课程质量如何保证,师资又如何安排?开展校企合作是很好的途径之一。今年,学校引入包含了“五育”并举、学生融合的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料的数字化课后服务平台。学校教师只需提前熟悉授课流程,就能根据教学资料中的“五步教学法”轻松上好一门素质课,既能保障课程效果、减轻工作负担,也能实现教师个人的自我成长。

 

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示范小学教师王馥丽:学校形成了“课后作业+兴趣特长”的课程模式,开设了创客、舞蹈、美术等40余类课后服务课程。同时,依托学校课后服务一体化数字管理平台,学生实现了课后服务社团活动“优选、乐选”;通过搭建的学校管理端、教师端、家长端,可以将课后服务的信息进行发布,引导学生和家长自主选课。目前平台已实现根据课程的录取信息进行自动排课、根据平台每位学生的数据情况综合分析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收获等。

 

陕西省西安经开第三小学校长张海兰:学校利用互动学习平台建立起来的“小先生讲堂”课程是全学科课后服务的学生互动学习微课程。该课程由学校统筹策划、教研组长及学科教师监管,学生在学校微信公众号自主选择、认领,在学科社团协作下开展收集素材、课程设计、PPT制作、课程讲解、视频录制、视频剪辑,之后学生将制作好的视频上传给学科教师,学科教师把关后上传至平台学科课程群并将课程分享至各类社群,社群里的学生开展观课、互动、释疑、评价等研讨活动,社群里的家长和社会人士等也可进行观看、分享、点评。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创建时间:2024年3月21日
首页    信息技术    数字化如何让课后服务精准又精彩
  • 高文英:初心决定道路 认知决定高度
    高文英:初心决定道路 认知决定高度
    厚植海洋文化 陪伴儿童成长
    厚植海洋文化 陪伴儿童成长
    在时代窗口 奋笔写青春
    在时代窗口 奋笔写青春
    锻造硬核实力 方能技高一筹
    锻造硬核实力 方能技高一筹
    追逐心中的梦想
    追逐心中的梦想
    培育文化素养 发扬武术精神
    培育文化素养 发扬武术精神
    目有繁星 追光而行
    目有繁星 追光而行
    锤炼过硬本领 赋能精彩人生
    锤炼过硬本领 赋能精彩人生
    技能成才 匠心筑梦
    技能成才 匠心筑梦
    走技能成才路 奋斗筑梦未来
    走技能成才路 奋斗筑梦未来
    以青春力量开启蜂农致富路
    以青春力量开启蜂农致富路
    技能成就少女职业梦
    技能成就少女职业梦
    吹响中考征程的“集结号”
    吹响中考征程的“集结号”
    争当科技路上的追梦人
    争当科技路上的追梦人
    展专业才艺 绽时尚魅力
    展专业才艺 绽时尚魅力
    韦佳球:心有梦想 必有远方
    韦佳球:心有梦想 必有远方
    耀眼银幕,逐梦舞台
    耀眼银幕,逐梦舞台
    吕可渐:破茧而出 初露光芒
    吕可渐:破茧而出 初露光芒
    小小“网红”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
    小小“网红”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
    天使在人间,最美逆行者
    天使在人间,最美逆行者
    爱上创客 梦想起航
    爱上创客 梦想起航
    走技能成才路 树技能报国志
    走技能成才路 树技能报国志
    王梦珂:勇敢追梦 技能成才
    王梦珂:勇敢追梦 技能成才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星光助力 高考加油
    星光助力 高考加油
    中职生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
    中职生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
    气膜实验室里的“侦察兵”
    气膜实验室里的“侦察兵”
    邹欣颖:迎着太阳奔跑的女孩
    邹欣颖:迎着太阳奔跑的女孩
    中职生逆袭考上研究生
    中职生逆袭考上研究生
    热血青春护卫生命之光
    热血青春护卫生命之光
  • “岁杪话总结 新年强部署”专栏
    “岁杪话总结 新年强部署”专栏
    “创新党建品牌 赋能教育教学”生动实践专栏
    “创新党建品牌 赋能教育教学”生动实践专栏
    2023年浙江省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专栏
    2023年浙江省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专栏
    “灯塔引航”党建共同体生动实践专栏
    “灯塔引航”党建共同体生动实践专栏
    嵊州市卓越校长青蓝工程培训专栏
    嵊州市卓越校长青蓝工程培训专栏
    浙江省中小学“体教融合 以体育人”专栏
    浙江省中小学“体教融合 以体育人”专栏
    浙江省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建设专栏
    浙江省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建设专栏
    “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第39个教师节专栏
    “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第39个教师节专栏
    “护航开学季 聚力助成长”专栏
    “护航开学季 聚力助成长”专栏
    林乃聪:希望孩子们有一个诗意的童年
    林乃聪:希望孩子们有一个诗意的童年
    “缤纷暑假 快乐成长”专栏
    “缤纷暑假 快乐成长”专栏
    聚焦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专栏
    聚焦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专栏
    特色化办学赋能高质量发展探索与实践专栏
    特色化办学赋能高质量发展探索与实践专栏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专栏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专栏
    阅读为人生打下底色读书行动专栏
    阅读为人生打下底色读书行动专栏
    中小学落实“双减”政策多元路径探索专栏
    中小学落实“双减”政策多元路径探索专栏
    关注更多学子走上技能成才之路专栏
    关注更多学子走上技能成才之路专栏
    “培养积极心理 赋能幸福生活”心理健康教育专栏
    “培养积极心理 赋能幸福生活”心理健康教育专栏
    社区共学养老探索与实践专栏
    社区共学养老探索与实践专栏
    家庭教育赋能孩子成长探索与实践专栏
    家庭教育赋能孩子成长探索与实践专栏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生动实践专栏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生动实践专栏
    幼儿动商教育研究专栏
    幼儿动商教育研究专栏
    【诗评】笔端生意趣,字里跃童心
    【诗评】笔端生意趣,字里跃童心
    “名匠高足”育人品牌建设办学经验专栏
    “名匠高足”育人品牌建设办学经验专栏
    浙江省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探索与实践
    浙江省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探索与实践
    王柳娟:以心润心 以爱慧爱
    王柳娟:以心润心 以爱慧爱
    守教育初心 育技能人才
    守教育初心 育技能人才

校园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