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需要延伸到更远的地方
当今社会,尽管数字化阅读和网络购书普及,但公共图书馆依然有重要的存在意义。2020年9月到2021年9月,陕西科技大学副教授杨素秋在西安市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挂职1年。3年后,她将自己挂职、建馆、选书的经历记录下来,成为纪实作品《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让不少读者了解图书馆在全民阅读中的作用。
不久前,杨素秋与《澎湃新闻·上海书评》执行主编郑诗亮进行对谈,双方共同探讨了图书馆在全民阅读中的作用与意义。在他们看来,社会需要认识到公共图书馆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设施,其价值远不止于书籍的存放和借阅,尤其是对于那些信息获取渠道有限的群体而言,有着更深的意义承载。
更多阅读需求被看到
尽管数字化为阅读带来便利,但公共图书馆仍然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知识共享的重要平台。杨素秋在深入社区过程中,发现不同个体、家庭之间存在着文化资源差异。“社会的阅读需求正在发生变化,但我们不能忽视社会中一些低收入家庭的现实困境。”她走访的一些低收入家庭没有书架,孩子们除了免费的义务教材外,几乎没有其他阅读材料,这种情况导致孩子们陷入了缺乏优质文化产品的困境。
在杨素秋看来,这种“信息差”需要公共设施来弥补。在走访中,她发现一些民众对公共图书馆的认知存在误解,甚至不清楚其免费开放的政策。这种情况,引发了杨素秋对公共图书馆在不同地区认知程度的思考。“阅读推广人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包括教育宣传和社区活动等,提高公众对公共图书馆的认知和了解,让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到公共图书馆的活动中来。”杨素秋说。
沉下身心选好书
对于文化资源投入相对匮乏的地方来说,图书馆建设更为重要。郑诗亮认为,能否建好图书馆取决于政府的资源投入、社会各界的支持,以及当地民众的意愿和努力。然而,他强调不能忽视免费的公共文化服务所点燃的文化火苗。“如果这一火苗熄灭,我们需要重新点燃它,这需要的成本更大。”
在完善图书馆书目伊始,杨素秋发现读者品位和自己预测之间存在巨大差距,这也让她意识到,阅读推广不能想当然,而是要沉下去了解读者需求。
对此,郑诗亮表示赞同,他认为文化传媒工作者,或者说有志于从事阅读推广的人,要解决如何为民众提供真正阅读资源的问题。有些人“不爱读书”的原因可能是身边缺少阅读文化推广者,没有相关的公共阅读资源提供给他们,或者没有渠道接触到好的公共资源。用心经营基层图书馆,把好书选出来提供给市民,相信会有更多市民愿意抽出一部分时间花在阅读上面。
改变家长阅读观念
在运营图书馆时,杨素秋发现当地青少年的阅读从9岁、10岁开始变化:10岁之前,小朋友会广泛阅读绘本、故事书;10岁之后,很多孩子更多阅读必读书目。
在杨素秋看来,这并非孩子们不想读,而是家长们过度干涉阅读。“他们自以为给孩子定制的学习计划一定能让孩子变成一个更‘成功’、更‘健康’的人,但恰恰可能把孩子变成一个更扁平、更工具化、更以提高成绩为唯一目标的人,这是非常可怕的。”
对此郑诗亮表示,阅读的公共文化的建设推进,需要家庭有浓厚阅读氛围。“小朋友读书,会面临家长的强势介入和干涉。我现在也深刻意识到,很多问题的改善,应该首先从改变家长开始。”
引导家长事实上要比引导孩子更重要。因此,杨素秋觉得要多和家长聊一聊,去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与家长一起探究孩子的阅读需求。“下个月我会做一个‘与孩子共建精神生活’的讲座,我认为不仅跟孩子一起看电影、一起看书是精神生活,跟孩子高质量聊天也是非常重要的精神生活。我会跟家长们聊如何关注孩子的心灵,怎么样回应他聊天的诉求,这对于为孩子培养人格、爱上阅读都会有一定的拓展作用。”
作者:本报记者 张君成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2025-01-22
- 2025-01-22
- 2025-01-22
- 2025-01-20
- 2025-01-20
- 2025-01-20
- 2025-01-15
- 2025-01-15
- 2025-01-14
- 2025-01-14
- 2025-01-14
-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