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尔纳:文学让故乡与远方相连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坦桑尼亚裔英国作家,202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聚焦于身份认同、种族冲突及历史书写等。代表作有《天堂》《海边》《来世》等。
202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瑞典文学院在颁奖词中这样评价获奖者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以下简称古尔纳):“对殖民主义的影响和对身处不同文化、不同大陆之间鸿沟中的难民的命运毫不妥协而又富有同情心的深刻洞察”。2022年—202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先后推出了古尔纳的10部作品,包括享誉世界的《天堂》《海边》《砾心》等等,让中文世界有机会全面了解这位横跨不同地理空间、种族、宗教和文化的坦桑尼亚裔英国作家的作品。
古尔纳向中国读者展现了相对陌生的非洲殖民的历史,但另一方面小说常常涉及记忆、爱与软弱、身份认同等话题,是普通大众都可能面临的生存困境。因此,当我们阅读古尔纳的小说会感受到这些永恒的文学主题,让我们与远方相连。
很小的时候,古尔纳就听说过遥远的东方国家中国的故事,听说过郑和的船队来到东非海岸的故事……此次中国行,古尔纳到访了上海、宁波、北京,与莫言、格非、孙甘露等作家展开了精彩的文学对话。
回不去的永远是故乡
在莫言看来,我们之所以能够阅读和共情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也是由于这些作品有着共通的特质,描绘了人类共同的梦想和情感,共同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共同的命运、遭遇和对未来的向往。
古尔纳的故乡是非洲的一座小岛,那里有大片的海滩——“我们的海滩在某种意义上是在和世界进行着连接,与世界的其他文化进行着跨大洋的交流”。家和故乡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到英国后,他不得不经历入乡随俗的过程。在他看来,这也是异乡人在他乡不懈努力、通过斗争保留原初文化的过程,必须要这样做。“这样的主题并不是描述困难,多文化主题是动态、变化的过程。”
古尔纳在作品中不仅仅是在描述自己留在故乡的故事,还包括后来回到英国后的环境描写。在他看来,这反映了许多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迁徙的经历,有的是自愿,有的是被迫,但背后往往有贫穷、战争等原因,而这种书写对于古尔纳来说也是一次寻根之旅。“我离开家乡时已经是18岁,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个成年人,但更多的是不明白、不清楚的。虽然我当时可能对周围发生的事情并没有完全理解透。然而我在整理这些经历时,发现自己无法完全回到离开家乡的那个年纪,但我却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自己的成长和迁徙经历。”
“故乡的概念是广泛的,随着写作者创作经验的增长,活动环境的扩大,研究范围的开拓,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纳入‘故乡’的范围。”莫言说。
“‘家’不仅是一个理性的概念,更是一种深层的感性认知。”对古尔纳来说,“家”的定义是流动的,是多层次的,有着不同面向,它既可以是一种客观的事实,同时也体现着我们内心深处的忠诚与坚守。
人与人之间的永恒关系
古尔纳观察到,很多时候人们所讲述的“故事”本身并不是客观事实的简单映射,甚至可能与事实相去甚远。他认为“故事”并不简单,它不仅是一种叙事,同时还应包含情感和关系,包含人们面对世界的看法和讲述世界的方法。
因此,古尔纳的跨文化书写作品,不仅写出外乡人融入的过程,也写出了时代下无数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在不少评论家看来,他的作品除了聚焦离乡、故土、身份认同、种族冲突等主题,对普通人的生存状况、精神境遇也有深刻、温情的书写。在《最后的礼物》这部作品中,就写出了漂泊异乡者的孤独与挣扎。对此古尔纳表示,他的写作之所以涵盖外乡人融入这一主题,主要因为他对这种情况比较了解,跨文化对他而言是一种个人经历,也是他感兴趣的事情。“作家不要担心写作的主题,人物关系永远是写作重要主题之一,最重要的是写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物关系永远是他作品的重要主题,对于选择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视角进行创作,古尔纳认为取决于想要达到的效果,“作家要把自己当作艺术家,就像画家作画之前会先想象要画一幅怎样的作品,写作与此类似”。
在不少读者看来,古尔纳在作品中书写痛苦、阐释痛苦。对此,古尔纳坦言:“小说如果只写幸福,读者会不相信,因为生活是充满困难的,也没办法给出确切答案。主人公遇到很多困难,经过抗争过上了满意的生活,这样的故事是可信的,读者也更感兴趣。”
听取自己内心回声
对于如何通过传承经典滋养当下的写作,古尔纳认为,作家也是读者,小说创作基于过往大量的阅读和投入而产生。写作前应该多聆听自己的想法是什么,对过去的阅读作出回应。自己在作品中参考经典,基于对某个主题产生了兴趣,从中听到很多内心的回声。对于读者来说,当读到的文本与其他文本有所参考,会感到高兴。“借鉴经典不是写作之初就设想好的,如果写出了经典作品的现代版本,这也无可厚非。”
古尔纳认为,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都是他的志向所在,两者间不会难以平衡。在写作学术专著和论文时,他会采用学术化的语言、丰富的支撑材料以及权威的口吻,尽可能做到全面覆盖;而在写小说时他是完全自由的。
谈及自己的写作之路,古尔纳表示,当作家并非自己最初的决定,年轻的时候希望能表达经历,在写的过程中才立志要走一条创作之路。写作的过程也是理解过往经历的过程,在这么做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某一时期某个作品可以成形,从而继续写下去。他建议中国青年作家“不用想太多,只要坚持写作”,这对所有作家其实都适用。
作者:本报记者 张君成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