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劳动教育如何升级
——科技含量上升、学科融合显著、多元成长凸显
近日,第二届全国青少年劳动技能与智能设计大赛全国决赛在北京举行,从11万名青少年选手中选拔出来的9000多名选手参加全国决赛,在机械设计、超级工匠、智能家居等13个赛项的挑战中展开角逐。
全国青少年劳动技能与智能设计大赛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主办,是教育部备案的白名单赛事。透过本次大赛,与智能时代“碰撞”的劳动教育呈现哪些新特点、新趋势?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智能元素闪耀,劳动竞赛升级
“123,开始!”决赛赛场上,随着现场裁判一声令下,来自全国各地的9000多名选手在13个项目上展开竞逐。一个个小工匠、小机械手、小飞手、小程序员、小设计师……在赛场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出一个个优秀作品。
来自吉林省长春南湖实验中海小学的五年级学生焦驰砚和两位同年级伙伴白陆阳、林誉航参加的是超级工匠项目。他们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智能小车的拼装,并在指定赛道上与同组选手竞速。其中的难点在于操作小型加工设备,融合自动化技术,完成初始设计与制作成品。
比赛中,3名小选手分工有序、配合娴熟。白陆阳负责整体设计和优化,焦驰砚负责加工出各类零部件,林誉航负责组装和测试……很快一辆智能小车已见雏形。
综观本次大赛赛项设置,包括无人机精准操控、中医药技艺、智能应用编程、智慧农业等13个赛项,智能特色鲜明,考查方面多元。
“赛事对孩子的考查非常全面,跟我想象的劳动技能比赛不太一样。”从广东深圳带着孩子赶来参赛的家长黄雯说。她之前以为劳动竞赛比拼的是传统技能,比如做饭、车工、编织等,但如今看来,“现在的劳动竞赛更高级、更有范儿”。
蓄积未来人才,应对时代挑战
面向青少年开展的劳动技能竞赛,为何融入人工智能等多种元素?
记者注意到,今年3月教育部启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推出4项具体行动,旨在用人工智能推动教与学融合应用,提高全民数字教育素养与技能等。
作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劳动教育与人工智能的“邂逅”恰逢其时。“高水平的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不仅要有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实践体验,还要激发青少年的兴趣和好奇心,更应该以创新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辛兵说,“针对青少年爱动手、爱实践的特点,劳动教育是非常好的人工智能教育载体。”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郑南宁说:“要应对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挑战,关键在于培养一大批具备智慧与创新能力的新人。创新来源于创造力的培育,只有把想象与创造融入劳动技能培养中,才能真正培养出未来的卓越工程师和科学家。”
此外,大赛的项目也呈现出劳动教育鲜明的学科交叉特点。
以超级工匠项目为例,需要将创新思维、劳动技能、智能设计与汽车工程相融合,使用工具进行车模设计和制作,涉及诸多机械原理及电路知识。
“通过劳动技能的培养和智能设计的实践,可以让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去实现科学与动手之间的结合。鼓励学生们天马行空地思考,放飞思维,打破一些约定俗成的固有学科观念。”郑南宁说,“这也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
构建课程体系,赋能多元成长
劳动教育发展和竞赛的新特点,对广大中小学校进一步开展劳动教育带来哪些启示?
“如今的中小学生劳动技能比赛,在融合传统劳动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考查选手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名大赛现场裁判告诉记者。
在大赛现场,来自广东的六年级学生邹曜羽和队友在智能小车跑赛道环节遇到了麻烦,有一个关卡没能顺利通过。
“当时的关键是调整心态。”12岁的邹曜羽复盘时说,“车子没有问题,主要是人的操控,要顶住现场的压力。”她沉稳下来,在裁判和观众的注视下顺利完成。
记者注意到,很多学校已经在探索构建跨学科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赋能”师生成长。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新村小学的劳动课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将脑力劳动教育与体力劳动实践相结合,将传统劳动项目与新时代数字劳动相融合,着重实现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我们以多场景营造不同类型的劳动空间,创建不同情境的表达场所。”该校相关负责人说,“校家社三位一体的劳动场景和劳动实践,逐渐让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百度首席技术官王海峰建议,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需要基于自主技术体系和工程平台,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培养具备基础理论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和人工智能原生思维的复合型人工智能人才,因此,在青少年劳动教育中打好相关基础很有必要。
作者:本报记者 高毅哲
来源:《中国教育报》
- 2024-12-20
- 2024-12-20
- 2024-12-20
- 2024-12-18
- 2024-12-18
- 2024-12-18
- 2024-12-18
- 2024-12-18
- 2024-12-18
- 2024-12-17
- 2024-12-17
- 2024-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