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冷的算法代替不了教育的温度
人工智能掀起了教育领域的变革风暴。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使得电影中的科幻场景成真,新型智能助教、个性化学习路径和无缝衔接的知识网络正逐步取代传统教学模式。“人工智能+教育”的落地应用助力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部分高校开发AI助教系统,向学生提供24小时个性化学习支持、智能评估和反馈;改变了教师的角色定位,推动形成“师机生”三元教学新形态;提升了教育教学效率,智慧课堂系统能够实时分析学生课堂表现,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实现因材施教。
人工智能为教育教学带来诸多便利,有望成为教师的合作伙伴,但抛却了“主观性”的“新伙伴”是否会削弱教师的主导地位,甚至导致教育中人文关怀的丧失?教师能否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去迅速适应角色的转变?这值得我们深思。
人工智能的核心是算法、数据和计算能力,它无法实现教育中的情感交流和价值引导。比如,智能笔能够画出完美的圆,却不能回答学生“为什么要学数学”的问题。“人工智能+教育”的目的是实现“如何学得更好”,但并不能为我们解答“为什么而学”。过度依赖人工智能,有可能会使教育丧失本身的温度。因此,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警惕技术至上陷阱,保持对教育本质的清醒认知。
人工智能为教育带来的变革机会令人兴奋不已,但我们在拥抱教育未来时,应切忌被技术光环眩目。人工智能可以带来“更聪明的学习”,但算法也是“冷冰冰”的。我们不应舍弃课堂上的笑声与感动,在利用人工智能提高学习、教学效率的同时,更要留住教育的“人情味”。(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
作者:宋文君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4年9月20日
- 2024-12-20
- 2024-12-20
- 2024-12-20
- 2024-12-18
- 2024-12-18
- 2024-12-18
- 2024-12-18
- 2024-12-18
- 2024-12-18
- 2024-12-17
- 2024-12-17
- 2024-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