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北京卷”凸显首都特色
2004年,北京市迈出了高考全科目自主命题的第一步,至今已走过了20年历程。北京市高考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诊断、反馈、改进和激励作用,引导教学依循课标、夯实课堂、着力育人。回望来路,北京市在高考命题领域大胆开拓、与时俱进,走出了一条具有首都特色的高考改革探索之路,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强化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高考试卷是发挥立德树人功能的重要载体,各学科试题的命制工作至关重要。20年来,北京市教委依托系列课改实施方案持续深化考试命题改革,发挥各学科的育人价值和优势,由考查学科知识逐步转向考查核心素养,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作为命题的灵魂构建考试内容体系,将“五育”并举全要素评价作为育人方式融入试题命制全过程,不断提升命题质量水平,促进育人方式改革,重塑基础教育生态。如: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语文卷微写作题目要求设计策划“缅怀革命先辈、点燃青春激情”主题活动,政治卷则让学生思考站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点上,党如何在充满挑战和充满希望的时代永葆青春活力;2023年政治卷中有红色文化主题游——“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示意图的设计。这些命题直接体现了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考查思路与趋势。
突出课程建设,自觉践行考教衔接。由传统的“教改”提升至“课改”的站位,大力推行国家、地方、校本三级三类课程建设,探索以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主题课程等多形态并存的课程建设模式。区、校充分挖掘资源、丰富课程类型,助力特色课程、特色课程群、特色课程体系构建进程,以特色课程推动学校特色发展,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全面而个性化的成长需求。北京市坚持以学定考、依课标命题,坚持核心素养立意、能力素质导向,高考试题设计形式新颖、灵活,凸显创新性、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选择性,联通学校内外、书本与生活,注重考查利用教材、课堂、校园所学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展示思维过程以及创新素养发展水平,检视素养迁移能力,展现思维深度广度。
重视实践体验,跨学科融合提前布局。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解决基础教育学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2014年10月27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加强学科教学内容与社会、自然的联系,让学生学习鲜活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学校组织学生走出校门;中小学校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课时用于开展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课标设置“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占本学科总课时的10%,强化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北京市提前近8年创新性地实施10%弹性课时,构建开放型的教与学模式,发挥社会大课堂资源优势,开展综合性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比如,北京市文旅局推出12条“花开的日子——漫步北京赏春花读建筑主题游”线路,地理卷考查京郊密云区黄峪口蛇鱼川养蜂业等。这一做法在北京市中高考试题命制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发挥了考试的引领导向作用。
淡化机械记忆,注重培养综合能力。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考试题越来越重视对考生素质素养、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考查,培养学生更加机动灵活地运用所学应对处置问题的能力。语文卷仅古诗词名句默写部分(8分)一题需要考生准确记忆原句,而且这一部分的试题设计日益摆脱了传统简单直接的短平快模式,在创设特定情境中考查学生以准确理解为前提条件的记忆力。比如,试题要求考生分析“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北京动物园游客众多的主要原因,简述在该地建设金科新区核心区的有利条件,考查学生以所学知识解决社会发展现实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命题更加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来建构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养,彰显全面育人、综合育人的最大化价值。
紧扣时代脉搏,关注社会发展动向。试题选材越来越紧跟时代风向,提取鲜活的材料、最新的时事,引领一线教学既夯实知识体系的基础,又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大势动态。如:针对当时肆虐的新冠病毒疫情,数学卷中考查为加快新冠肺炎检测效率的“k合1检测法”,化学卷第一题即为中药成分黄芩素对新冠病毒活性的抑制作用,生物卷考查新冠病毒疫苗的制备过程与步骤。命题人员密切关注社会现实和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如:2021年5月15日我国“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区成功软着陆,物理卷以其运行轨道设题;地理卷选取2021年5月16日20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两则试题材料与考试日期前后相距仅20余日,确保了遴选试题材料的新鲜度与时效性。
挖掘地域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选用具有北京地方特点的素材,体现北京市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历史和现状,以此加强对地方传统文化习俗的挖掘与传承,引导学校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们突破校园的围墙。如2022年语文卷阅读材料《这城市已融入我的生命》,全面展示老北京的历史文化;政治卷中冬奥会遗产、“燕京小八景”之“银锭观山”、酒令游戏“飞花令”、保护北京雨燕……试题反映北京这座城市的精神底蕴、文化积淀和发展脉动,形成具有浓郁北京文化特色的高考试卷风格。
凸显育人导向,联通教材与现实生活。试题涉及的知识面越来越宽,且巧妙地把教材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做了广泛的关联,引导家长和学校注意拓宽学生的校外生活圈,构建广泛的、新鲜的知识体系之树,“死读书、读死书”已经完全无法应对今天的教学与考试。比如,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法,为阅读障碍者提供便利的马拉喀什条约,北京市河道规划设计导则,北京市户政领域“告知承诺制”,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联合市气象局发布森林体验指数,民法典第153条对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作用……作为全面育人载体,试题考查学生学业质量水平乃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水平,助力素质教育发展,实现全链条育人目标。
20年来,北京高考试卷的命制与设计紧跟党和国家教育大政方针,强化思考和思辨的过程,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全面落实核心素养,强化对复杂现实问题的理解力和解决力的考查。持续贯彻“五育”并举,知识与能力兼备,思维与视野共进,传统文化与当代科技相得益彰,解决问题与提升站位齐头并进,致力于培养更多全面发展、实力过硬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进一步深化高考命题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后,本文为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重点课题“北京市中小学生地方课程教材审定的现状和优化路径研究”[课题编号:ADAA230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韩宝江
来源:《中国教育报》
- 2024-12-26
- 2024-12-26
- 2024-12-25
- 2024-12-25
- 2024-12-25
- 2024-12-25
- 2024-12-24
- 2024-12-24
- 2024-12-24
- 2024-12-24
- 2024-12-23
- 2024-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