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问题意识 提升编辑素养
“坚持问题导向,对于促进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极其重要”“原创导向的学术评价,是提升学术期刊质量的内在要求”……11月21日至22日,在第二届中国期刊高质量发展论坛举办期间,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湖南师范大学期刊社具体承办的提升学术期刊质量分论坛上,与会嘉宾多维度研讨了学术期刊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树立导向 引领学术创新
“就学术期刊来说,所谓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引导广大作者增强问题意识,敏于、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提升解决问题的本领,形成和发表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武汉大学学报》主编、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汪信砚认为,学术期刊不是单纯的论文发表平台,必须有自己一以贯之的办刊理念,要把坚持问题导向融入办刊理念,再通过选题策划将其落到实处。
汪信砚介绍,《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近年来围绕“追踪前沿、聚焦热点、倡导原创、注重综合”的办刊理念,每年广泛调研并邀请专家论证,提炼出10个综合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作为下年度选题。在此基础上,汇集多方面的学术力量,推出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文社科学术评价研究中心主任徐拥军建议学术期刊以原创导向的学术评价为引领,提升办刊质量。具体而言,一是增强学术期刊引领原创的使命与责任,以助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为己任;二是提升编辑队伍发现、鉴别原创学术成果的能力;三是应用先进技术方法,助力原创学术成果的提炼与传播;四是克服“唯核心”“唯量化”倾向,构建鼓励原始创新的学术出版与评价新生态。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复印报刊资料以原创为导向坚持“以文评文”,每年从全国发表的40多万篇论文中,精选出3%的优质论文予以转载。徐拥军说:“我们只评价论文本身的内容质量和创新水平,不问期刊级别,也不问作者身份,充分体现了对原创的尊重与对青年的鼓励。”
“我们深耕巴蜀文化沃土,深挖优质出版资源,强化期刊分类指导,以实施重点期刊工程为引领,打造双效俱佳的期刊。”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孟华介绍说,四川现有期刊357种,其中学术期刊254种,占期刊总数的71%。近年来,四川注重调整优化期刊结构,聚焦“三苏文化”“蜀道文化”等,创办了《三苏学刊》《蜀道研究》,用期刊的声音宣传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多学科综合性学报向专业性期刊转型,突出优势领域,做精专业内容;打造具有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综合性、专业性期刊出版中心,如支持四川大学组建四川大学期刊社,激发创新能力。
强化特色 提升影响力
一家地方高校学报,如何拿到李学勤、汤一介等数十位名家的研究稿件?交流中,《邯郸学院学报》之《赵文化研究》专栏主持人康香阁分享了以重点专栏建设带动期刊整体质量提升的发展策略。
“作为地方院校学报,要拿到一两篇名家名稿也许不难,但要拿到一系列名家名稿是很困难的。我们采取了迂回的方式,先确定学术名家,认真阅读名家的论著,写出提纲,然后访谈学术名家,通过名家访谈拿到了一篇篇稿件。”康香阁说,《邯郸学院学报》从1999年开始设立《赵文化研究》专栏,刚开始也曾遇到稿源少、稿件质量难于提升等问题。后来,通过抓名家名稿、举办高端学术会议,获取了高质量稿件。学报还将《学术名家研究》栏目汇集选编,出版了《学术名家访谈录》《学术高端访谈与研究》等图书,进一步提升了影响力。
湖南省社科联《船山学刊》主编章敏认为,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是学术期刊的立刊之基、兴刊之本,因此要做好“三关”:关注专业前沿动态,关注专业领域一流学者,关注专业领域学术新秀。创办于1915年的《船山学刊》,是一本聚焦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的学术期刊。章敏基于该刊的发展实践提出,专业学术期刊要紧扣办刊宗旨,引领学术创新,既要根据重大时间节点,关注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加强选题策划,主动设置议题,策划系列专题专栏、开展相关征文等;又要关注专业学术动态,组约、遴选、刊发最前沿最具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聚焦更多学术目光。
“健全的审编机制,是规范期刊出版秩序、保障内容和编校质量、确保学术风清气正的基石,是促进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人文杂志》主编秦开凤说,虽然当前我国期刊的审编机制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审稿制度不健全、尚未完全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同行评议的制度性和规范性有待完善等,但整体来看,期刊管理机制越来越完善,许多期刊积极适应新媒体环境作出变革。例如,一些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类期刊开始实行数据代码公开制度,对作者形成了倒逼机制,可以一定程度上提升实证文章计量结果的严谨性和可信度。
培养编辑 把好质量关
提高期刊质量,编辑的学术判断力和鉴赏力至关重要。
“我们认为,把好意识形态政治关,最主要的责任还是在编辑上。如果编辑的政治理论素养没有提高,很难真正把好政治关。”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经济体制改革》主编廖祖君从严把政治关、学术关、文字关和传播关4个方面进行分享。他说,《经济体制改革》以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为目标,不断提升编辑团队的素养。
山东大学人文社科期刊社社长兼《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魏建认为,编辑需要具备政治、知识、专业、职业四方面的素养。“编研一体化,要求编辑学者化、学者编辑化。”魏建说,编辑既要有工匠精神,还要成为专业的杂家、学术活动家、优秀的传播者。
“文责自负与编辑把关不是彼此矛盾的,而应该成为辩证的统一,双向奔赴、相互成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海学刊杂志社社长、主编赵涛认为,作者写成的文章需要编辑这个“他者”代为把关润饰,大多数情况下,经过有经验的编辑润饰后发表出来的文章,内容学术品质及外在视觉都有显著提升。“当然,编辑把关的同时也要多与作者沟通,切忌在未吃透原稿基础上率尔操觚、越俎代庖。”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副主编刘桂珍介绍说,在期刊编校方面,该刊每期至少做到“三审五校三通读”。该刊注重用好编辑的“传帮带”作用,新进编辑从入职到取得编辑职业资格期间,其编辑的稿件都不能独立署名,第一责任编辑必须由符合资质的编辑来担任。此外,鼓励编辑外出参加学术交流会、学术研讨会,增加策划能力。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战线》主编王永平就如何更好发挥期刊编委会作用进行了分享。“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是人及由人组成的社会,生产的是一种柔性的知识,有见仁见智的特点。”在王永平看来,学术期刊要想充分发挥编委会作用,需要在编委遴选、编委和期刊的办刊风格衔接、增强编委的荣誉感和归属感等方面发力。
作者:本报记者 汤广花 文/摄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2025-01-22
- 2025-01-22
- 2025-01-22
- 2025-01-20
- 2025-01-20
- 2025-01-20
- 2025-01-15
- 2025-01-15
- 2025-01-14
- 2025-01-14
- 2025-01-14
-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