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

教育数字化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全民终身学习中的战略定位和重要价值日益凸显,要有序推进教育数字化,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关键在于强化数字思维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数字思维不仅关注数字化基础设施的部署、数字资源的研发和利用、数字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等,还涉及人们如何看待和利用数据、算法、人工智能来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系列态度、行为。培育数字思维,是塑造全民终身学习生态的关键所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教育数字化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全民终身学习中的战略定位和重要价值日益凸显,要有序推进教育数字化,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关键在于强化数字思维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全面培育数字思维,准确把握学习型社会的内涵

 

  数字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活、生产、学习方式,推动世界格局深度变革,在数字中国建设的战略牵引下,我国不断提高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发展水平。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教育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带来的红利,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数字化力量。教育数字化成为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培养具有数字思维、终身学习能力和数字社会责任的“数字公民”,是顺应时代要求的关键举措。

 

  数字思维不仅关注数字化基础设施的部署、数字资源的研发和利用、数字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等,还涉及人们如何看待和利用数据、算法、人工智能来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系列态度、行为。培育数字思维,是塑造全民终身学习生态的关键所在。对于个体而言,其一,数字技术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全过程,人们要在工作和生活中超越数字技术的浅层次应用,树立数字化意识;其二,个体的生命历程不再有准备期与行动期之分,学习应贯穿个体生命始终。数字文化与终身学习文化的深度交融,使得利用数字技术持续开展学习成为全民常态化的生活方式。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将持续扩大“人人皆学”的覆盖范围,拓宽“处处能学”的空间,延展“时时可学”的时间,为构建开放、灵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社会提供了现实可能。新时代学习型社会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覆盖学习者全生命周期、支持多元化学习方式的教育生态系统。它强调公平包容,能够实现学习空间的智联融通,并且高度适应学习者多样化的需求。一是跨学习空间智联融通,利用数字技术搭建智联融通的学习环境,创设虚拟现实与真实情境、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有机融合的学习空间,为学习者提供跨场域的连通性和情境性学习体验。二是泛在数字化学习方式,数字技术为学习者提供更加灵活的学习模式和包容可及、生动多样的数字资源。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时间安排、学习偏好和目标设定,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匹配所需的学习资源。三是学习对象全覆盖,学习型社会面向所有社会成员,打破身份、年龄、地域的限制,覆盖各个年龄段的学习者和边缘化人群,保障所有人的学习机会。四是各学段有效衔接,学习型社会将各级各类教育联系起来,如学前教育、基础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搭建贯穿人的全生命周期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发展数字化领导力,凝聚数字教育的社会共识和合力

 

  数字化领导力在数字教育变革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表现为数字时代的领导者或管理者吸引和影响追随者、利益相关者,并持续推动实现数字教育变革的一种群体力量。它要求管理者具备前瞻性的数字战略意识,重视教育数字化的长期性,并积极主动拥抱数字变革和创新,致力于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进数字教育变革。一是数字化愿景和自我觉醒。成功的数字化领导力要求管理者与利益相关者共同勾勒出清晰的数字教育愿景目标,深刻理解管理行为对组织创新变革的影响,并以此激发个体或组织内部的变革动力和自我成长。二是数字化协同和有效沟通。管理者利用数字技术的即时交互和快速反馈,促进团队间有效沟通并建立信任和融洽的关系,增强组织成员的参与度和归属感,提升跨部门协同效果。三是数字化引领和资源调度。管理者要善于说服、促进和授权,并运用多样化的技术、工具、方法等,优化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形成数字教育的建设合力。四是数字化学习和敏捷响应。数字时代的管理者不仅要持续学习新技术和新理念,更要快速识别变化趋势,并准确研判和调整战略方向,应对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五是数字化伦理和持续发展。数字化领导力强调管理者应引领践行数字社会责任,同时持有开放包容的态度,鼓励组织成员探索和创新,促进数字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回应智能时代人才培养新诉求

 

  当前,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观和教学观等教育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形成了智能时代的“新四观”。一是众创共享的新知识观。智能时代的新知识观强调对多元高维的元认知知识的习得,体现出显著的群智性、开放性、碎片化和模糊性等特点。二是智联建构的新学习观。智能技术为学习情境创生提供了无限可能,学习者应从“被动接受”转向“自我驱动”,通过主动与同伴、教师、各类智能体的协同建构来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改变学习方式。三是融通开放的新课程观。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将推动课程边界由封闭走向开放,课程内容由碎片化走向网络状、结构化,课程结构从分科式走向融合式、情境化,使学习由单纯的知识导向转向科学认知、技术体验、社会参与、文化觉醒与生命体悟的有机结合。四是人机协同的新教学观。人工智能等技术将补充、增强和延伸人类教师的能力,促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情境的建构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智能技术在教育变革中的价值是,推动未来教育的创新发展,助力学生个性化学习、赋能教师教学模式改变、促进学校智能化环境升级及推动科学研究方式创新等。新一代公民将具备以下能力:一是持续终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应保持自我效能感和主观能动性,通过自我规划、自我决策、自我监控等行为,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未来工作和生活的需求。二是利用人工智能的创新能力。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技术应用,还要将人工智能与已有经验融合,创造性地解决复杂问题,并整合不同观点创新解决方案。三是多层次灵活就业的适应能力。学生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跨学科素养,灵活应对环境变化,适应不同行业的动态发展。四是不确定性状况的处理能力。学生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和风险评估能力,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作出适应性的判断和决策。同时,具备技术伦理意识,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五是智能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在人机协同中,要优先考虑个人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的创造力和机器的多任务处理效率,实现最佳效能。

 

  优化智能技术供给,应对教育改革关键瓶颈性问题

 

  为了助力构建新时代学习型社会,我们要聚焦教育改革关键瓶颈性问题,优化智能技术供给。当前教育改革发展存在一系列瓶颈性问题,如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难以有机结合、教育服务体系存在结构性缺失等。促进技术供给与教育场景需求的适应性匹配,是解决教育问题的关键,要避免场景泛化的“双盲盒”现象即出现“技术黑盒子”和“方案空盒子”。“双盲盒”现象体现为产品开发中关键核心技术的缺失,技术开发者对产品的应用场景、兼容环境和衔接时序的不确定等。

 

  构建技术供给与数字化学习场景需求的持续演进机制,需探索形成科技赋能教育的闭环。一是需求洞察,开展跨学科协同研究,收集、整理和分析不同学习群体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形成全民终身学习需求图谱。二是场景识别,针对不同学习群体在家庭和社会等不同学习环境中的真实需求,准确描述、表征和建构具体应用场景。三是场景创新,基于智联融通的数字化学习环境,结合不同学习群体的真实学习需求,提供多元学习支持服务,如终身学习教育资源超市、在线学习质量监测等,满足全民多样化学习需求,有效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夯实数字服务能力,支撑学习型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教育数字化进程实现了对各级各类教育业务、教育服务的流程改造、能力升级。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作为一种由公共部门提供并面向不同地域大规模学习者的数字化、包容性和高质量的学习支持服务,包括多样态数字学习资源供给、多元化数字学习空间融通和多维度数字技术应用支持等,已成为推动学习型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学习型社会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提升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能力水平。一是优化数字化基座建设,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学习型社会的生态构建需要优化信息基础设施和高速网络建设,并利用数字技术搭建泛在安全、智联融通的学习环境,持续强化学习环境的数字技术支撑能力。这将有助于创设虚拟现实与真实情境、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有机融合的学习空间,实现公共场所等跨学习空间学习资源的无缝流转和数据有序流动。二是健全数字化服务,拓宽数字服务边界。针对不同的数字化学习需求,建立健全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将有助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缩小教育差距,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社会氛围。三是完善数字化标准体系,规范数字服务发展。学习型社会建设过程需要进一步完善可量化、可监督、可比较的数字化技术、质量、服务标准。其中,技术标准体系是确保数字化服务质量、安全性和兼容性的关键,质量标准体系有助于直接衡量数字化应用的价值、效率和效益,服务标准体系的范围应包括学习环境、学习支持、技术服务、内容确权、知识付费、培训认证等方面。完善的教育数字化标准体系是有效配置资源、提高效率、推进数字技术及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有助于促进学习型社会高质量、健康发展。(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席主持人)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黄荣怀

创建时间:2025年2月26日
首页    理论科研    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
  • 高文英:初心决定道路 认知决定高度
    高文英:初心决定道路 认知决定高度
    厚植海洋文化 陪伴儿童成长
    厚植海洋文化 陪伴儿童成长
    在时代窗口 奋笔写青春
    在时代窗口 奋笔写青春
    锻造硬核实力 方能技高一筹
    锻造硬核实力 方能技高一筹
    追逐心中的梦想
    追逐心中的梦想
    培育文化素养 发扬武术精神
    培育文化素养 发扬武术精神
    目有繁星 追光而行
    目有繁星 追光而行
    锤炼过硬本领 赋能精彩人生
    锤炼过硬本领 赋能精彩人生
    技能成才 匠心筑梦
    技能成才 匠心筑梦
    走技能成才路 奋斗筑梦未来
    走技能成才路 奋斗筑梦未来
    以青春力量开启蜂农致富路
    以青春力量开启蜂农致富路
    技能成就少女职业梦
    技能成就少女职业梦
    吹响中考征程的“集结号”
    吹响中考征程的“集结号”
    争当科技路上的追梦人
    争当科技路上的追梦人
    展专业才艺 绽时尚魅力
    展专业才艺 绽时尚魅力
    韦佳球:心有梦想 必有远方
    韦佳球:心有梦想 必有远方
    耀眼银幕,逐梦舞台
    耀眼银幕,逐梦舞台
    吕可渐:破茧而出 初露光芒
    吕可渐:破茧而出 初露光芒
    小小“网红”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
    小小“网红”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
    天使在人间,最美逆行者
    天使在人间,最美逆行者
    爱上创客 梦想起航
    爱上创客 梦想起航
    走技能成才路 树技能报国志
    走技能成才路 树技能报国志
    王梦珂:勇敢追梦 技能成才
    王梦珂:勇敢追梦 技能成才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星光助力 高考加油
    星光助力 高考加油
    中职生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
    中职生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
    气膜实验室里的“侦察兵”
    气膜实验室里的“侦察兵”
    邹欣颖:迎着太阳奔跑的女孩
    邹欣颖:迎着太阳奔跑的女孩
    中职生逆袭考上研究生
    中职生逆袭考上研究生
    热血青春护卫生命之光
    热血青春护卫生命之光
  • “筑梦新学期 同心向未来”专栏
    “筑梦新学期 同心向未来”专栏
    “培养综合素质 发展核心素养”暑期研学专栏
    “培养综合素质 发展核心素养”暑期研学专栏
    “骊歌声响 逐梦远航”毕业季专栏
    “骊歌声响 逐梦远航”毕业季专栏
    “体验端午习俗 传承传统文化”专栏
    “体验端午习俗 传承传统文化”专栏
    “崇尚一技之长 擦亮生活底色”专栏
    “崇尚一技之长 擦亮生活底色”专栏
    “关爱心理健康 护航学子成长”专栏
    “关爱心理健康 护航学子成长”专栏
    “弘扬雷锋精神 劲吹文明新风”专栏
    “弘扬雷锋精神 劲吹文明新风”专栏
    “岁杪话总结 新年强部署”专栏
    “岁杪话总结 新年强部署”专栏
    “创新党建品牌 赋能教育教学”生动实践专栏
    “创新党建品牌 赋能教育教学”生动实践专栏
    2023年浙江省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专栏
    2023年浙江省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专栏
    “灯塔引航”党建共同体生动实践专栏
    “灯塔引航”党建共同体生动实践专栏
    嵊州市卓越校长青蓝工程培训专栏
    嵊州市卓越校长青蓝工程培训专栏
    浙江省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建设专栏
    浙江省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建设专栏
    林乃聪:希望孩子们有一个诗意的童年
    林乃聪:希望孩子们有一个诗意的童年
    聚焦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专栏
    聚焦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专栏
    特色化办学赋能高质量发展探索与实践专栏
    特色化办学赋能高质量发展探索与实践专栏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专栏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专栏
    阅读为人生打下底色读书行动专栏
    阅读为人生打下底色读书行动专栏
    关注更多学子走上技能成才之路专栏
    关注更多学子走上技能成才之路专栏
    社区共学养老探索与实践专栏
    社区共学养老探索与实践专栏
    家庭教育赋能孩子成长探索与实践专栏
    家庭教育赋能孩子成长探索与实践专栏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生动实践专栏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生动实践专栏
    幼儿动商教育研究专栏
    幼儿动商教育研究专栏
    【诗评】笔端生意趣,字里跃童心
    【诗评】笔端生意趣,字里跃童心
    浙江省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探索与实践
    浙江省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探索与实践

校园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