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理论传播力重在“短、实、新”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理论武装作为党的建设的根本所在,看成优良传统和巨大优势,历来重视党的理论建设,坚持以科学理论引领全党、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可以说,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既是加强自身建设的必要手段,更是党领导事业取得成功的思想保障。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力量,就必须注重提升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效能,让党的创新理论继续在指导实践、推动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真理力量和独特思想魅力。
弘扬优良文风
提升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力
文风贯穿于理论传播的全过程,折射的是党风政风,深刻影响着受众的接受度和认同度,关乎理论引领实践的效力。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理论传播要想深入人心,关键在于改进文风,改善话语体系,与群众有共同语言,善于讲大众话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建立“短、实、新”文风的更高要求,为新时代的文风建设提供了根本指南和重要遵循。
围绕“短”字做文章,让群众“读得懂”。要聚焦理论内容,以简短精练的语言来突出重点,以简洁的文风来说理,短时间内讲出受众最关心的问题,力求观点鲜明,表达方式简洁生动,快速吸引受众注意,引发受众的新鲜感和兴趣,理论宣传才能入脑入心。
围绕“实”字作阐释,让群众“听得进”。理论阐释要有思想、有观点、有分析,增强理论宣传的说服力和逻辑性,用朴素的语言、生动的故事讲道理,注重用源自生活的例子深入浅出地阐释、佐证理论,通俗而深刻,引发受众共鸣和思考,实现通“情”达“理”。
围绕“新”字讲理论,让群众“用得上”。从“新”的内容和视角出发,关注民生、倾听民生,把政治话语、理论话语转换成群众语言、日常语言,回应人民群众的理论需求,在保证思想高度、深度的同时,以更通俗化的表达来提升话语阐释力,力求思想深刻、富有新意,让人们通过理论学习茅塞顿开,自觉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以“短实新”的文风厚植理论根基,让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广泛传播,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深化理论研究
回答新时代重大理论问题
理论研究是做好理论宣传、教育的基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种新的时代课题不断涌现,需要在理论上拓展新视野、给予新反馈、作出新回答,与时俱进地深化理论研究。
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理论研究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深化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特别是要把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作为重中之重,分领域、分学科深入解读这一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把握相互的内在联系,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理论研究的生命力在于观照现实,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实践之问。要用更多的精力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扎实推进理论创新,形成一批有分量的调研成果,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和现实问题,始终保持党的创新理论“来自人民、为了人民、贴近人民”的鲜明品格。
要牢固树立大历史观,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正确走向,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沿革和实践要求,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紧密结合党和国家发展实际,围绕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深入开展研究,着力破解关系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问题,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建言献策,对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创造、理论的独特贡献、制度的独特优势,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建强理论宣讲队伍
壮大主流舆论力量
理论宣讲队伍是传播党的声音的重要力量,理论传播的成效与理论传播主体的素质和能力密不可分。
要开放包容坚持“引进来”,吸纳各类理论宣讲人才,不断壮大理论宣讲力量,建立宣讲人才“蓄水池”,吸纳人大代表、道德模范、驻村书记、致富能手等加入宣讲队伍,整合理论宣讲资源,从而更好地凝聚工作合力,壮大主流舆论力量。为理论宣讲骨干搭建有效平台,给理论宣讲骨干提供宣讲机会、展示平台,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示范辅导、实地观摩等形式,定期开展针对不同宣讲队伍的专题培训,不断提升宣讲骨干的理论水平、知识储备和宣讲能力。宣讲人才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及时学习研究党的创新理论,夯实理论功底,将学习宣传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宣讲重点,引导受众在学懂弄通、学深悟透、学以致用中增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科学理论能否为群众接受,既要靠理论本身,也要靠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的创新。理论宣讲人才还需要适应网络时代差异化、碎片化传播趋势,运用先进技术,采取个性化制作、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的方式,紧扣时代脉搏,贴近大众需求,阐释中国理论,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可以结合宣讲的时间、场合与对象,有针对性地展开特色理论宣讲,开展“菜单式”“面对面”宣讲,把理论讲得通俗化、大众化,并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中的精髓,使其与党的创新理论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强理论宣讲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将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伟力转化为全体人民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
构建全媒体融合传播体系
塑造传播新格局
传播载体关乎传播效果,理论传播内容有效抵达并为受众所接受,除了必须坚持传播内容符合受众的期待之外,还必须选择一系列高效便捷的传播载体。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在宣传思想领域不断催生各种新业态、新应用、新模式,深刻改变创作生产和传播消费方式,深刻重塑媒体形态、舆论生态和文化业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不断丰富理论传播载体渠道,构建新的传播格局,扩大传播覆盖面,提升党的理论的影响力。
要打通理论工作平台,促进理论资源深度融合,在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网络、手机等新兴传媒的积极作用,及时抢占网络传播高地、打造崭新信息传播平台,实现媒体联动、优势互补。
要把握数字时代的传播特点,善于利用新技术提升传播理念、传播技术、传播艺术、传播能力和传播效果,让思想理论在数字技术赋能下更具有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文化感召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要适应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培养锐意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注重培育兼具理论素养、文化才能和全媒体技能的国际传播人才队伍,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奠定人才基础。推动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推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共享融通,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真正掌握理论传播的话语主动权。同时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故事,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讲好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故事,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作者王琳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2025-04-03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