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明激流中打造精神灯塔
当全球化的浪潮遭遇逆流,当人工智能重构人类认知边界,当传统价值体系面临现代性挑战,主流媒体创办理论周刊或者评论版块恰似暗夜中的航标。这块思想阵地不仅是连接历史与未来、本土与世界的智慧枢纽,也是主流媒体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之一。要坚守好这块思想阵地,笔者认为,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足功夫。
首先,立时代潮头,在百年变局中锚定方位。
站在两个大变局的当下,主流媒体创办理论周刊或者评论版块需要建立“全球本土化”的观察视角,既关注眼前民生,也追踪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比如,粤港澳大湾区科创走廊里,量子计算实验室的东方智慧正与硅谷算法展开对话;敦煌数字文保工程中,飞天壁画通过区块链技术获得永生……这些鲜活的实践昭示着:文明交融远比冲突更具生命力。
在内容构建上,更要突破“中西二元对立”的思维窠臼,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内容体系。
其次,破思维壁垒,在对话场域中架设桥梁。
技术伦理的讨论不应停留在抽象层面,主流媒体的理论周刊或者评论版块可以组建“科技人文观察团”,让工程师与哲学家同桌对话,用具体案例折射技术革命对人类文明的深层影响。
民生议题的讨论应当穿透表象,通过一线调研呈现制度演进的社会肌理。
在话语体系创新方面,更要警惕“术语通货膨胀”现象,即过度堆砌学术概念、滥用政策套话导致话语空心化。
2025年1月,一个名为《二十大热词青年词典》的新媒体产品,对“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等理论术语进行“Z世代”话语转译。如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构为“为什么你爱的国货潮牌总断货”,通过国潮消费、汉服产业等案例阐释产业升级逻辑,相关短视频在B站单集播放量超200万,实现理论话语“破圈”。这一案例值得主流媒体思考并借鉴,即通过“术语降维”与“话语转译”实现推进理论概念的转化与传播,从“高空概念”转化为“地面叙事”,真正实现入脑入心。
最后,聚思想合力,在多元碰撞中凝聚共识。
景德镇陶艺家在釉料配方中融入纳米材料,故宫文创让朝珠变身蓝牙耳机……文化主体性建设不是复刻古董,这种创造性转化需要理论指引。主流媒体的理论周刊或评论版块可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通过构建“实践—理论—再实践”的闭环,为文化创新提供方法论指引。
比如,针对景德镇陶艺家将纳米氧化钛融入釉料开发“自洁陶瓷”的现象,某央媒联合中科院硅酸盐研究所发布《科技重构陶瓷美学范式》研究报告,提出“技术伦理双驱动”理论框架:既肯定纳米技术提升青花瓷耐污性的产业价值,也警示“过度功能化对审美本体的消解风险”。这个案例,既避免空谈“创造性转化”概念,又防止陷入技术至上主义陷阱,值得借鉴与思考。
青年群体的思想图谱也值得深入描摹。“00后”在虚拟偶像直播间消费情感,在知识付费平台重构认知,在国潮消费中寻找文化认同,理论周刊或评论版块可以设立“Z世代观察站”,用田野调查+大数据分析的方式,解码新生代的价值坐标。
而在争议性话题上,主流媒体的理论周刊或评论版块更要营造建设性讨论空间,可采用“正方反方+专家视点”的三维架构,让思想在碰撞中迸发火花。
处于智媒体时代的浪潮下,主流媒体的理论周刊或评论版块的使命不仅是记录时代,更要引领思考。当每一期报纸都能激发智慧的火花,当每个专栏都能成为思想交锋的广场,这个版块就将超越纸质载体的局限,成为照亮前行道路的精神灯塔。
作者:杜一娜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2025-04-03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