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进行了总体布局和战略部署,并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部分明确提出“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等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也对此作出谋划。这一重要战略部署有何重要背景和重大意义,有何理论依据,专家对推进实施有何建议?我们就相关问题进行了采访。

 

  采访嘉宾

  俞立中 华东师范大学原校长、上海纽约大学首任校长、教授

  邢 锋 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校长、教授

  李凤亮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欧阳康 华中科技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教授

  周作宇 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农教中心主任、教授

  蒋 凯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

  戴青云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

 

  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这一战略部署的背景和重大意义

  采访人:《决定》指出,“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这一战略部署的提出背景是什么?

  欧阳康:这一重大部署具有深刻的背景。从学科分类看,科学技术与人文之间的传统界限已经被打破,现代科学融合自然科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形成大科学体系,技术也涵盖工程、社会和人文,构建起大技术体系。从科技与人文关系看,科学技术服务于人的生存发展,需在人文价值引领下才能合理应用,现代人文领域则依赖科学精神和技术手段,获得更坚实的基础。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大科学、大技术和大人文是全面人才结构的重要内容。从现代教育的本性出发,教育应既有科学教育,灌注科学精神,也有技术教育,强化实践能力,亦有人文教育,强化人文精神,还有社会教育,强化价值导向和社会责任。人的全面发展呼吁教育的全面发展。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既必要又可行,代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方向,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涵。

  采访人: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重大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凤亮: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都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协同推进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培养全面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也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举措,更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基础。

  俞立中:人文教育与民族的人文素养是联系在一起的,能够让学生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理解社会和世界的发展既需要由科技来支撑,也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认识到世界由多元文化构成,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通过相互借鉴、相互学习来促进社会发展。如今,人们愈发意识到人文社会科学与科技发展要相辅相成,将两者割裂,难以造就真正创新的大科学家。中国老一辈科学家人文功底深厚,不少诺贝尔奖科学奖获得者也具备突出的人文素养。中国教育若要实现科技创新,则科学家必须提升人文素养,社会也应涌现大量兼具深厚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的人才。

  周作宇:《决定》提出“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紧扣时代主题,聚焦核心问题,尊重教育规律,在人的发展目标和教育教学安排上,为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为个人发展所需要,为社会发展所需要,也为国家发展所需要。

  邢锋: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是新时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当今科学发展呈现出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的特征,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是知识发现和科学探索的必然选择,也为高校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指明了方向。

  采访人:从国家战略布局看,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体现出什么样的紧迫性?

  蒋凯:教育事关国民素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立足国家大局,响应党和国家在科学文化、人才培育、经济转型、人民健康等战略布局里对人才和创新的需求,培育学识扎实、具有人文关怀的高素质人才。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培养兼具创新力与人文底蕴的人才,是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质量的迫切需求,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必然举措。

  戴青云:这种紧迫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大量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二是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三是助力科技强国建设,全面优化我国的科技发展生态。四是让科技更好地服务社会公平正义、人民幸福安康,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五是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脑科学和教育学依据

  采访人: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脑科学依据是什么?

  戴青云: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具有脑科学依据。两者协同能促进左右脑均衡发展、提升大脑整体功能和认知效率;能提供多样刺激,促进神经元连接和突触形成,增强可塑性,如学科学知识和参与人文活动会促进大脑神经网络发展。人文教育为科技教育提供情感支持、激发兴趣动力,科技教育实践活动也促进情感发展。两者协同实现情感与认知良性循环,提高教学效果,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采访人: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教育学依据是什么?

  俞立中:人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成为现代公民所需的综合素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些素养涵盖了科技和人文等方面。基础教育阶段的实践经验,为高等教育阶段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奠定了基础。

  戴青云:一是基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要通过科技教育培育认知、技能等,也要依靠人文教育涵养情感、价值观等。二是契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现代生产劳动越来越依赖科技知识和创新,也需要劳动者具备团队合作精神、职业道德等人文素养。两者协同能培养适应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三是符合课程整合理论。课程整合强调打破学科界限,融合知识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养。两者协同有助于学生构建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提升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体现教育的文化功能。两者协同可推动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尊重和包容能力。

  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推进策略

  采访人:依据学科分类及发展趋势,您对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有何建议?

  邢锋:我认为,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关键在于优化课程体系和内容。要打破课程学科壁垒,打造跨学科精品课程,重构教学体系。在编排课程时,要充分考虑课程内容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在教育思想、教育方式和课程内容上深度融合,实现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的有机结合。

  戴青云:建议如下:一是学科布局调整,优化传统学科,保留核心课程体系完整性和前沿性,增设跨学科课程模块或选修方向,增设新兴交叉学科专业。设计课程体系时,整合多学科知识体系与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二是设计跨学科核心课程,推动课程融合创新。三是搭建跨学科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和跨学科协作能力。四是发挥数字化技术优势,加速教育数字化转型,增强育人的时代性和实效性。五是完善学段贯通协同,统筹大中小学教育内容,构建循序渐进的协同格局。

  采访人: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队伍?您对此有何建议?

  周作宇:为实现科技与人文教育协同,建议优化教学目标、课程设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往分科教育及教师培养,利用有限时间通过专门化学习掌握学科化知识,在主要以人为传播中介的社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信息时代,分科化学习局限性渐显。大科学时代,教育的人文特质受重视,科技教师需有人文素养,人文教师应备科技能力,为大势所趋。

  邢锋: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关键在于从制度层面强化教师工作。建议一方面,引进跨学科背景的优秀人才,加强教师队伍跨学科培训交流,组建团队开展合作教学;另一方面,从评价和制度着手,激发教师参与教学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毕竟教学极具个性化特性,应在一定程度上回归“教”和“学”的个人化本质,鼓励教师自主探索教学。

  戴青云:我认为,教师需具备跨学科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有创新教学能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跨学科教学;有深厚人文关怀,关注学生情感与精神成长;有开放学术视野,及时引入前沿成果理念;有良好沟通合作能力,协同各方推动教育发展。

  采访人: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需要评价体系如何改革?请谈谈您的建议。

  李凤亮:建议创新教育评价改革,建立科学协同发展评价机制和科技人文素养评价体系,将科技人文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协同育人成效列为教师岗位聘任重要依据。

  戴青云:建议建立多元化评价指标,综合考量学生跨学科知识掌握程度、思维水平、实践创新、团队协作和人文素养。重视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的参与、努力、思维发展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鼓励形成跨学科研究成果并给予适当的奖励。

  采访人:学校文化如何影响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

  李凤亮:大学文化是高校生存发展的根基和精粹,高品位的大学文化能促进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助力一流大学建设。校园文化软实力体现为价值观、教育理念、学术氛围等。校园文化硬实力则体现为文化基础设施对人的作用。文化软实力和硬实力共同发力,推动高校科技和人文协同育人,启迪学生理想与创新精神,培养大批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推动社会进步。

  蒋凯:学校文化集中体现为学校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传递育人理念,深刻影响师生及管理者。营造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发展的氛围,需发挥学校文化在教育教学引导和价值引领上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对知识创新的好奇及对人类发展的责任感,助力学生长远发展。

  戴青云:建议学校营造跨学科文化氛围,举办学术讲座、文化活动、科技竞赛等,激发学生对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兴趣。同时,学校要搭建平台,促进科技与人文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提升学生跨学科文化素养。

 

作者:本报记者 王若熙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达之讲座教授 罗海鸥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创建时间:2025年3月14日
首页    理论科研    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
  • 高文英:初心决定道路 认知决定高度
    高文英:初心决定道路 认知决定高度
    厚植海洋文化 陪伴儿童成长
    厚植海洋文化 陪伴儿童成长
    在时代窗口 奋笔写青春
    在时代窗口 奋笔写青春
    锻造硬核实力 方能技高一筹
    锻造硬核实力 方能技高一筹
    追逐心中的梦想
    追逐心中的梦想
    培育文化素养 发扬武术精神
    培育文化素养 发扬武术精神
    目有繁星 追光而行
    目有繁星 追光而行
    锤炼过硬本领 赋能精彩人生
    锤炼过硬本领 赋能精彩人生
    技能成才 匠心筑梦
    技能成才 匠心筑梦
    走技能成才路 奋斗筑梦未来
    走技能成才路 奋斗筑梦未来
    以青春力量开启蜂农致富路
    以青春力量开启蜂农致富路
    技能成就少女职业梦
    技能成就少女职业梦
    吹响中考征程的“集结号”
    吹响中考征程的“集结号”
    争当科技路上的追梦人
    争当科技路上的追梦人
    展专业才艺 绽时尚魅力
    展专业才艺 绽时尚魅力
    韦佳球:心有梦想 必有远方
    韦佳球:心有梦想 必有远方
    耀眼银幕,逐梦舞台
    耀眼银幕,逐梦舞台
    吕可渐:破茧而出 初露光芒
    吕可渐:破茧而出 初露光芒
    小小“网红”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
    小小“网红”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
    天使在人间,最美逆行者
    天使在人间,最美逆行者
    爱上创客 梦想起航
    爱上创客 梦想起航
    走技能成才路 树技能报国志
    走技能成才路 树技能报国志
    王梦珂:勇敢追梦 技能成才
    王梦珂:勇敢追梦 技能成才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星光助力 高考加油
    星光助力 高考加油
    中职生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
    中职生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
    气膜实验室里的“侦察兵”
    气膜实验室里的“侦察兵”
    邹欣颖:迎着太阳奔跑的女孩
    邹欣颖:迎着太阳奔跑的女孩
    中职生逆袭考上研究生
    中职生逆袭考上研究生
    热血青春护卫生命之光
    热血青春护卫生命之光
  • “筑梦新学期 同心向未来”专栏
    “筑梦新学期 同心向未来”专栏
    “培养综合素质 发展核心素养”暑期研学专栏
    “培养综合素质 发展核心素养”暑期研学专栏
    “骊歌声响 逐梦远航”毕业季专栏
    “骊歌声响 逐梦远航”毕业季专栏
    “体验端午习俗 传承传统文化”专栏
    “体验端午习俗 传承传统文化”专栏
    “崇尚一技之长 擦亮生活底色”专栏
    “崇尚一技之长 擦亮生活底色”专栏
    “关爱心理健康 护航学子成长”专栏
    “关爱心理健康 护航学子成长”专栏
    “弘扬雷锋精神 劲吹文明新风”专栏
    “弘扬雷锋精神 劲吹文明新风”专栏
    “岁杪话总结 新年强部署”专栏
    “岁杪话总结 新年强部署”专栏
    “创新党建品牌 赋能教育教学”生动实践专栏
    “创新党建品牌 赋能教育教学”生动实践专栏
    2023年浙江省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专栏
    2023年浙江省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专栏
    “灯塔引航”党建共同体生动实践专栏
    “灯塔引航”党建共同体生动实践专栏
    嵊州市卓越校长青蓝工程培训专栏
    嵊州市卓越校长青蓝工程培训专栏
    浙江省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建设专栏
    浙江省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建设专栏
    林乃聪:希望孩子们有一个诗意的童年
    林乃聪:希望孩子们有一个诗意的童年
    聚焦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专栏
    聚焦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专栏
    特色化办学赋能高质量发展探索与实践专栏
    特色化办学赋能高质量发展探索与实践专栏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专栏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专栏
    阅读为人生打下底色读书行动专栏
    阅读为人生打下底色读书行动专栏
    关注更多学子走上技能成才之路专栏
    关注更多学子走上技能成才之路专栏
    社区共学养老探索与实践专栏
    社区共学养老探索与实践专栏
    家庭教育赋能孩子成长探索与实践专栏
    家庭教育赋能孩子成长探索与实践专栏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生动实践专栏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生动实践专栏
    幼儿动商教育研究专栏
    幼儿动商教育研究专栏
    【诗评】笔端生意趣,字里跃童心
    【诗评】笔端生意趣,字里跃童心
    浙江省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探索与实践
    浙江省中职教师跨界融合发展共同体探索与实践

校园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