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报记者做深做活调研报道初探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202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为各地区各部门开展调查研究指明路线并提出要求。作为新闻媒体,做深做活调研报道,既是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媒体深度融合与信息传播多元化的今天,行业报作为连接行业与公众的桥梁,其调研报道的深度与广度不仅成为衡量媒体专业能力与社会责任的重要标尺,更直接影响着公众对行业的认知与理解。
笔者以为,新时代行业报记者若想做深做活调研报道,需要牢牢把握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深入基层一线、践行“四力”,追求社会效果最大化。同时,我们还要从“走转改”的大格局出发,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从选题策划、写作思路、融媒创新等方面入手,把握好调研报道的新闻属性,追求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站在新时代高度 牢牢把握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调研报道的内在动力。一篇好的调研报道,往往始于工作中遇到的一个个深刻且具体的问题。但是,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千头万绪,作为一名行业报记者,如何把问题把握好,找到做调研新闻的优质选题?笔者认为,就是要提高政治站位,从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高度出发,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出发,从党和政府正在着力解决的重大事项出发,到基层去倾听,到一线去感受,从建设性的角度,发现问题、破疑解难。
近年来,随着网络购物平台的兴起和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作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实体书店面临沉重的生存压力,已经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提高了。从这个视角出发,2023年,笔者选定了北京实体书店转型发展这一带有强烈问题意识的选题,从书店的经营状况、读者需求、市场趋势、文化服务等多个维度挖掘问题。例如,实体书店如何在电商冲击下吸引读者?书店如何平衡文化与商业的关系?实体书店的文化价值与未来的发展方向何在?如何进一步推动实体书店落实公共文化服务功能?这些问题不仅关乎书店的生存与发展,更能够为政策的制定者提供思路和参考。
从发展角度把握问题导向
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在采访调研中,笔者始终聚焦上述核心问题,走访京城多家书店,与书店经营者、读者、行业专家等展开深入交流,了解书店的经营现状、面临的困境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同样是在北京实体书店转型发展的调研中,笔者发现,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北京市实体书店通过创新经营模式、拓展多元化业态、加强线上线下融合等方式,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采写出《北京看“四进”胡同访书香》《“书香城市副中心”的憧憬》《“书香朝阳”:生活与艺术交互》等多篇调研报道,从北京实体书店的蓬勃生长、服务升级中带领读者透视北京文化之变,受到读者关注。
在撰写调研报道时,问题意识要贯穿于整个报道过程。从标题的拟定、导语的撰写到主体的展开,笔者都围绕核心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例如,《网络时代:实体书店怎么建?如何扶?》一文通篇围绕实体书店“北京模式”及未来发展而谈,从“‘北京模式’:给政策促活力”“‘北京经验’:立足城市看书店”“书店未来:提高产品附加值”三部分,结合扶持政策、书店运营经验、读者需求等多个角度入手,剖析网络时代的实体书店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此外,行业报记者还要善于在报道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引用专家观点、数据支持、案例分析等方式,提升报道的说服力和可信度。例如,在探讨实体书店如何转型升级时,笔者引用相关行业专家的观点,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为书店经营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在《网络时代:实体书店怎么建?如何扶?》一文中,将专家对于行业发展具有启发意义的观点提炼,如“实体书店要抓住融合发展带来的机遇,在融合中做实实体书店的核心价值”“实体书店要提升自身的编辑力”等。很多书业从业者读过后,都表示深受启发。在调研过程中,记者要做到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积极寻求解决之道。这种以问题意识引领的调研报道,不仅拓展了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也提升了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和价值,为公众呈现了一幅生动、立体、全面的书店画卷。
践行“四力”,写出温度和深度
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种倾向,就是把调研报道与调研报告混为一谈,或者认为只有像调研报告,才是有深度的调研报道。笔者认为,二者虽有相似之处,但二者在目的、形式和功能上存在差异。调研报告通常是为特定机构或决策者提供内部参考,注重数据的准确性和分析的深度。而调研报道的本质是新闻,面向更广泛的公众,注重信息的传播性和可读性,以通过阅读改变读者价值观的方式影响、推动问题解决。
写好调研报道,需要记者践行新闻“四力”、深入一线,触摸到问题的深度,写出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温度。
在2023年北京实体书店调研系列报道中,笔者看到不同的书店结合各自的定位制定不同的发展策略,一些书店开始融合咖啡、文创、讲座等多种业态,打造复合型文化空间;一些书店观察到年轻读者群体对个性化、体验式阅读的需求日益增长;也有一些书店经历了业务调整,删减经营内容,坚守核心业务。这些观察,为报道增添了独特的视角和深度,于是有了《新鲜文化场景“拽住”年轻人——走访北京市怀柔区实体书店》等文。这些细微变化,都是行业发展的风向标,需要记者以独到的眼力去捕捉和分析。
笔者在调研北京市实体书店时,从繁华商圈的文化地标到胡同深处的独立书店,与书店经营者面对面交流,获取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从中可以直观感受到实体书店在数字化浪潮中坚守文化阵地的努力与创新,捕捉到那些发生在书店中的故事与温度。如在王府井外文书店闭店升级改造相关报道中,笔者蹲守书店一整天,从采访早上第一位到店读者、采购图书最多的读者、在书店内结识了一生挚友的读者,到闭店前最后一名读者,在书店关灯锁门的那一刻,笔者感受到读者对书店的感情,挖掘到生动的故事,写出调研报道《北京王府井外文书店闭店升级改造,读者有不舍更有期盼——待君归 达天下 阅中国》。
融合呈现,增强传播效果
数字化时代,融合报道成为提升调研报道活力和传播力的重要途径。融合报道通过整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形式,打破传统新闻报道的单一维度,构建起多维叙事空间,为受众提供更加丰富、立体、生动的阅读体验,使其仿若身临其境。融合报道的优势在于能够深入挖掘并呈现具体案例,使报道更加鲜活、有温度。在调研北京市实体书店时,笔者充分利用了融合报道的优势,不仅撰写了详细的文字报道,还与新媒体同事合作推出相关视频报道,使得整个报道更加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如2023年12月8日推出的《北京王府井外文书店闭店升级改造,读者有不舍更有期盼——待君归 达天下 阅中国》一文,链接有两篇新媒体报道视频二维码,分别是12月6日晚9点闭店一刻的视频和记者的当天蹲守一天的采访视频,通过采访北京王府井外文书店负责人、店员及特色鲜明的读者等,打破空间的距离限制,弥补无法亲临体验的读者遗憾,同时视频通过未来规划效果图,展现“立地重生”的王府井外文书店的新未来。
融合报道还强调与受众的互动传播。如王府井外文书店的闭店采访视频中,笔者采访到了一位专门从上海坐“飞的”来打卡书店的读者,并在视频报道中对于这位特色鲜明的读者进行了呈现,在随后的读者互动留言中,这位采访对象的评论“从魔都打‘飞的’来外文书店淘书,偶遇记者被抓拍采访。感谢亲自见证外文书店‘立地重生’的历史时刻”被置顶,更好地激发了读者的参与热情。这种互动传播不仅拓宽了报道的深度,也增强了报道的时效性和影响力。融合报道的方式不仅提升了调研报道的传播效果,也增强了其与受众之间的黏性和忠诚度。
通过打破媒介壁垒、构建多维叙事、以案例为血肉、激发公众参与等策略,可以让实体书店的调研报道更加生动、鲜活、有深度,为实体书店的繁荣发展贡献媒体力量,同时也为读者带来更加丰富、多元的阅读体验。
作者:李婧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2025-04-03
- 2025-04-03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