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节日纪念日增强民族认同
清明节既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人们祭奠先人、缅怀英模人物,既寄托哀思又激励斗志,是对广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契机。以节日纪念日为载体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有利于深入挖掘其中富含的中华文化要素和思想教育资源,迸发强大文化感染力和思想教育力量。
让节日纪念日“立”起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中国人民精神品格和价值取向,体现中华民族思维方式和伦理规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这一重要论述启示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发挥着特殊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从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三个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高度总结,并提出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纪念日包含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生产生活的方式和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元素之一。比如,春节象征着团圆和新的开始,端午节祭祀屈原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增设了重要节日纪念日,如建党节旨在纪念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家公祭日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等等。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充分利用重要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纪念日,组织开展群众性主题实践活动,丰富道德体验、增进道德情感。”要以节日纪念日为契机,增强人们对党和国家、对组织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让节日纪念日“合”起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认同功能。
节日纪念日是中华儿女共享的文化仪式,诞生于中华民族发展历史和生动实践,具有独特标识和内涵,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基础,具有永恒价值和超越时空的魅力。每一个节日纪念日都有其自身象征意义,代表着不同的文化意蕴。因此,我们要充分梳理主要节日纪念日的文化内涵,对其包含的知识、情感和思想要素等进行充分挖掘、有效整合,为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重要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节日纪念日,是激活节日文化的重要方式,能有效增强民族认同。节日纪念日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信仰和精神气质。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天下为公等已经融入中国人的血脉,发挥着重要的民族认同和团结作用。不断丰富节日纪念日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要素,可以帮助人们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增强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荣誉感,提升民族凝聚力,形成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让节日纪念日“动”起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塑造功能。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节日纪念日,不断丰富节日纪念日的民族文化内涵,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彰显价值观塑造功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发挥着培根铸魂的重要导向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节日纪念日中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素,如爱国、言必信、尊老爱幼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节日纪念日实践,有助于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发挥教化人、说服人、感召人的力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思想保证。
(作者系武昌理工学院特聘教授,本文系2023年度新疆社科联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一般项目[2023ZJFLY15]成果)
作者:冯旺舟
来源:《中国教育报》
- 2025-04-18
- 2025-04-18
- 2025-04-17
- 2025-04-17
- 2025-04-17
- 2025-04-17
- 2025-04-16
- 2025-04-16
- 2025-04-16
- 2025-04-14
- 2025-04-14
- 2025-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