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重大主题报道的三组辩证关系
重大主题报道是主流媒体的核心任务,是媒体履责的重要表现。在追求深度和广度的同时,重大主题报道也会面临庄重有余、活泼不足,严肃有余、共情不足,静态有余、动感不足等问题。《温州晚报》近年来持续在重大主题报道上发力,精心策划、精巧构思、精品打磨,注重厘清“重与轻”“动与静”“旧与新”的辩证关系,有效提升了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和感召力。
处理好“重与轻”的关系
既要宏大的叙事,也要轻巧的落笔
重大主题报道关键在“重”,题材重大、内容庄重、形式重磅。主题的厚重固然可以撼动人心,但随着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和受众需求的多样化,重大主题报道的传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重大”主题也需要“轻量”传播。《温州晚报》以新闻化的视角、故事化的表达、亲民化的形式,用柔性表达诠释重大主题,用润物无声的故事和共情场景吸引读者的互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将中国带入了新的“改革时间”。温州是一座因改革而兴、因改革而强的城市,曾创下和正在创造许多的“全国第一”,以温州为样本进行改革剖析既合时也极为必要。
重大主题报道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报道题材的价值取向和主题的精确把握。面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主题,《温州晚报》策划推出《证在改革》大型融媒报道。报道以“证”为切口,一个“证”字将改革的“书证”,改革的“见证”和改革的“求证”巧妙融合,用一个个生动的改革故事,串联起历史中的改革、当下的改革与未来的改革,浓墨重彩地报道了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营业执照、中国首座镇改市的“00001号许可证”、中国数据得地“第一证”等温州独有改革实践,展示了改革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让市民读者直观感受改革背后的动因与改革的现实成效,奏响了一曲改革探索的颂歌、改革实效的欢歌和对未来探索的赞歌。
整组报道站在改革的制高点上,策划精到、定位精准、切口精巧,注重史实细节,叙事生动贴近,让重大主题报道在保持内容深度和权威性的同时,摆脱了一本正经的“说教感”,硬主题软传播,优化了受众阅读体验,提升了重大主题报道的可读性和传播力。
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
既要史料的严谨,也要新闻的鲜活
史料是严谨的,往往也是静态的,历史文化类主题报道极易陷入史料堆砌的窠臼。对于这种静态化的主题报道,在内容设计上特别要处理好动静关系:要让“静”赋予报道深度和思想空间,用“动”来增强现场感和节奏感,以新闻的“动”来诠释增益历史文化的“静”。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温州晚报》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的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的发掘为新闻起点,策划推出“千年商港扬帆万里——海上丝绸之路大型融媒寻访活动”。
内容上以“动”衬“静”。在题材选择上多采用动态元素,用新闻的“新”、内容的“活”来打破报道的“静”。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发掘时曾出土了一块写有墨书“谢置”二字的瓷器残片,专家称“谢置”就是“物件由姓谢的人置办”的意思。寻访中,记者在泉州市博物馆敏锐地发现了同款“谢置”瓷片。这一全新的发现瞬间激活了报道:温州泉州缘何同时出现同款文物?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海丝故事?权威专家又有什么解读?报道一发布立即成为转阅爆款。
叙事上以“动”写“静”。以“动”为骨架,将动态寻访的现场描写、场景展现作为主线,由“动”入“静”。泉州九日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遗址,山上的“祈风石刻”是宋元王朝倡导、管控海上贸易的历史见证。“山高约百米,满目苍翠,石阶为路,有亭有池。著名的‘祈风石刻’并不难找,拾阶而上没走几步就看到了……王十朋到访九日山想必也看到了石刻,不过他留迹九日山,并不是刻字,而是选择了写诗……”寥寥几字还原了南宋时温州籍状元王十朋在此主政时的情形,报道也变得生动,让读者有了真切的场景感。
“动”是血肉,赋予新闻报道生命力,“静”是筋骨,支撑起重大主题的思想重量。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读者在报道的“动静平衡”中听得到历史的回响,看得见当下的鲜活,让报道更富传播张力和层次感。
处理好“旧与新”的关系
既要历史的背景,也要时代的命题
回望历史,是为了眺望未来。重大主题报道既要有历史的背景,更要有时代的命题,要通过“旧与新”的碰撞、交融、迭代,揭示时代精神和价值。
旧资料与新内涵。如何将积淀沉寂于历史背影深处的静态文字和资料,激活演绎出一个个新故事新场景,这关乎重大主题的传播力与现实价值。“鉴真东渡”和“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两次航海壮举,“海上丝绸之路寻访团队”在苏州碑刻博物馆和山塘街私人收藏的一方墓志铭里,首次发现了温州人参与这两次世纪大航海的直接证据,填补了一项历史空白。同样,在泉州站寻访时,发现《永乐大典》中的一个错别字让一段温州人向海图强的往事淹没在历史长河中……所有这些全新的发现,不仅有流量,也还原了历史。
旧事件与新效应。重大主题报道是新闻富矿,要在持续跟进上下功夫。海上丝绸之路实地寻访活动虽然落下了帷幕,但新闻仍在继续。因为古港遗址的发掘,原本笔直的温州市区的沿江主干道特地绕了一弯,道路绕远50米,投资增加了2亿多元。“为文物保护让路”体现了对文物的敬畏之心,这一行政行为成为全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十佳案例,为全国树立了遗产保护的榜样。深度报道《温州人走的这条弯路,值不值?》再度成为爆款,获评浙江省好新闻奖。
旧经验与新共识。重大主题报道不仅是新闻,更应是社会记忆的一部分,能持续影响公众认知,参与政策讨论。《证在改革》主题报道期间,《温州晚报》组织了一场专题座谈会,邀请政研室、改革办、社科联和高校学者及一线代表就“改革实践”“改革期待”等改革话题分享亲身经验和个人观点。
旧模式与新平台。传统的报道模式往往会因为新闻热点的消退而失效,常态化新平台的设立能突破事件性报道的碎片化局限,有助于重大主题的转化和持续输出。海上丝绸之路实地寻访活动结束后,在温州市委、市政府的统筹下,《温州晚报》与有关单位一道组织策划了“海上丝绸之路城市影响力市长交流大会”,活动每年举办一次,目前已举办了两届。首届大会邀请了亚欧非和南美洲等13个国家(地区)的15位海外城市市长和国内30多个海丝申遗联盟城市政界人士、专家学者等近400位嘉宾相聚温州,开启海丝沿线城市友好合作交流新篇章,报道也实现了从“新闻纸”向“活动平台”的转型,重大主题报道最终得以“平台化生存”。
有品质的重大主题报道应该让历史成为现在的注脚,让现在成为历史的延续。统筹好“旧与新”的关系,这不仅关乎叙事的纵深感,也决定着报道的思想高度和现实意义,要让读者既能触摸到岁月包浆的厚重,又能感受到时代锋芒的锐度,在历史与现实的观照中完成对重大主题的报道、阐述与传播。(作者周丽峰系温州市新闻传媒中心温州晚报副总编辑)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2025-04-18
- 2025-04-18
- 2025-04-17
- 2025-04-17
- 2025-04-17
- 2025-04-17
- 2025-04-16
- 2025-04-16
- 2025-04-16
- 2025-04-14
- 2025-04-14
- 2025-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