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以合适心态看待AI信息
当下,智能化技术助生的新闻出版产品,也就是AI信息产品,成为新闻出版乃至整个文化领域的一个客观存在。由于它亮点与缺点兼有,让人爱恨交织、欲罢不能。没有什么消费品可以像AI信息那样让人产生如此强的依赖性。即便没有依赖性,也无可回避地要适应与其的伴生性。因为,AI已经深刻地植入了网络,只要你上网,就无可逃遁。由此,信息消费者不能不首先有个合适的心态。
面对浩浩荡荡的AI信息大潮,心态当然要保持开放和好奇。AI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产品中涉及的AI应用和创新往往能激发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对真相的掌控、对未来的想象和期待。以开放的心态接纳这些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变化趋势。
同时,必须保持理性和审慎。AI信息产品中可能包含夸大其词的描述或未经证实的消息,甚至生成以假乱真的所谓现场图像。在阅读时,要保持审慎的态度,对信息进行筛选和验证,避免盲目跟风或传播不实信息。特别是涉及“两安”——公共安全与个人安危的重要信息,必须树立“双核”意识,即除了网上眼见之外,至少还要从另一种权威渠道寻求证实的信息伦理意识。因为,当下的AI技术已经可以轻易地虚拟出任何场景,甚至比真实的还逼真,靠它自证清白是靠不住了。
AI生成的信息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日益显著。在关注AI生成的信息时,尤其要关注其伦理和社会影响,思考如何平衡技术进步与人类价值的关系。以往的报社、电视台由人工完成信息审核,因此公信力的责任有着明确的主体对象,而现在信息发布者的身份难以确定,信息甚至不经平台分发,而是点状式、粉尘式进行社会散播,这就把固化的传播权利弥散化了,人们不能不对可能产生的巨大破坏性动能产生警惕。
社会关系的建构需要相互的信任,这是一个基本的客观需求。过去千百年积累的契约精神,建立在信息交互的可证性上,所谓“白纸黑字为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现在AI可以乱真的情况下,单靠传统伦理是不够了,必须在重要信息的可证性方面,叠加技术伦理与社会伦理的双保险。
AI带来了巨大的创新与效率,也无可避免地带来了各种弊端,这是事物两面性的客观存在。对于善良的人们来讲,当你在接受AI红利的时候,一定要进一步提升媒介素养和伦理意识水平,这种“软件”的升级非常紧迫,而当下社会普遍的心态还是准备不足的。
作者:江作苏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2025-04-18
- 2025-04-18
- 2025-04-17
- 2025-04-17
- 2025-04-17
- 2025-04-17
- 2025-04-16
- 2025-04-16
- 2025-04-16
- 2025-04-14
- 2025-04-14
- 2025-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