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祥:融合资源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
来源:浙江教育信息网 本网记者:黄三好
人物简介
赵国祥,杭州市滨江区社区学院院长、书记,高级教师,滨江区第二届政协委员,浙江省初中名校长培养对象。曾获杭州市优秀园丁、杭州市教育系统“事业家庭兼顾型”先进个人、滨江区首届十佳青年、滨江区优秀党员、滨江区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他长期致力于教育理念、学校管理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主持的课题《城市社区老年教育“1341”模式构建研究——以滨江区社区老年教育为例》获2018年浙江省职成教优秀教科研成果评选一等奖,有19篇论文获奖或发表。
自2006年滨江区社区学院开办以来,始终坚持“扎根社区 服务市民”的办学理念,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市民多样化学习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内容、多层次的教育活动,不断完善“优教乐学”的办学模式,充分发挥学院在全区社区教育中的引领与指导作用。
加强社区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赵国祥认为:“提升社区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是关键。”在硬件上,社区学院、街道分院和市民学校配有培训教室和电化设施齐全的多功能厅,拥有图书资料室及电子阅览室,能为居民提供现代远程教育的数字化教学系统。近3年,滨江区开展现代化市民学校评估,已有16所社区市民学校达到评估标准,为构建市民学习圈,大力推进终身教育工作打好扎实的基础。学院还建设了滨江区市民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滨江乐学在线,开设“杭州滨江社区教育”微信公众号,市民们足不出户就能在家里接受教育,进行线上学习。今年6月,滨江区率先在杭州市开展老年教育智慧化建设项目,并把老年教育信息数据接入城市大脑。
在软件上,学院注重师资水平的建设,从多渠道聘请好教师,其中不乏高校优秀教师,例如中国美术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职业艺术学院的教师。去年下半年,学院还在网上开展了“社区好老师”评选活动,已有近2万人参与投票。赵国祥表示,师资力量是社区基础教育能力的基石,这次活动是对社区教师的肯定和鼓励,也是对社区教育的宣传和推广,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社区教育,能有更多优秀教师加入社区教育。
提供多样化的社区教育课程
国画、书法、舞蹈,这些学习课程在社区教育中早已屡见不鲜,但是你听说过企业安全生产大课堂、建筑工地民工学校、智慧课堂吗?社区教育,老年人往往是重点人群,但是你知道连婴幼儿、家长、民工、企业负责人都是受众群体吗?
“活到老、学到老”,滨江区社区学院的课程受众群体已从婴幼儿到中老年,从青年人才到民工,从普通职工到外籍人才,将学习融入人生的每一个阶段。
在滨江,婴幼儿及其家长能参与金东方社区的“智慧早教”课堂,忙碌于工作的青年人能参加滨和社区青年舞蹈社,外籍人才可参加汉语学习培训,老年人的选择更是多种多样:葫芦丝、书画、摄影、电脑等,他们的生活品质也因此不断提高,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开设的家长学校大讲堂覆盖了婴幼儿到初高中阶段,以提高家长素质为重点,提升家长科学教子能力。参加完青春期家庭教育指导讲座的孙女士表示:“我儿子现在刚出现一点青春期叛逆的苗头,正愁不知如何应对,现在可算有正确方法了!”
整合资源设计终身学习“通道”
滨江区致力于推进全民终身学习,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终身教育网络,积极打造以街道政府为主导、社区市民学校为学习阵地的30分钟市民学习圈,让广大市民在30分钟路程内即可就近参与学习,推动构建衔接沟通全区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打造“智慧+”学习圈。每个社区都建有智慧社区数字平台,不仅方便社区管理,也利于市民学习交流,市民学习内容广泛,涉及智慧生活、科技文化、休闲娱乐等。西兴街道新州社区智慧课堂依托智慧体验馆,结合社区一站式服务、科普文化、家庭教育、健康医疗等多样化、个性化功能,与社区“五个一”建设相结合,一起面向全体居民开放智慧教育文化服务。开展智慧手机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授课的方式,传递互联网时代的APP知识,用创新的方式感受文化的力量;“网络购物”、“支付宝理财”、“微信”、“滴滴打车”等APP工具按照教学大纲、课程安排等一一进行课程教学。新市民教育品牌“白马湖市民大讲堂”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法律等主题,自2009年创办以来,共授课3500余次,市民参与人数达30万人次。滨江区还根据高新区人才集聚和发展要求,积极开展“硅谷创新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企业家到论坛讲学、交流、讨论。2019年,滨江区省学分银行成果数142246个,占常住人口的36.29%,社区教育参与度、认同度、满意度均达到90%以上。
推动“互助+”学习圈。2018年区社区教育特色品牌——浦沿街道之江社区“教育+”志愿服务,就是一个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的典型例子。浦沿街道之江社区以社区党员、群众、青少年等为对象,以社区居民满意为目标,依托社区老年协会、之江社区艺术团下设各支文体骨干队伍,有之江社区之音合唱团、之江社区排舞队、之江社区舞蹈队、之江社区民乐队、之江社区柔力球队等十余支教育文体队伍,积极开展文化志愿者“互助+”教育服务公益活动,受到了社区居民群众的拥护和称赞。长河街道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开展“社区四点半学校”,开办“小蒲公英”俱乐部,以书法绘画、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为载体,为青少年校外教育提供服务。创办至今已开办培训班16期,服务学员800余人,被评为杭州市基层共青团“十佳百优”创新创优项目之一。此外,为空巢老人、新手妈妈等群体提供点单式专业服务,在撤村建居社区建立老年教学点,开展“大手拉小手”等早教专家讲座,2019年,全区举办老年教育培训班35期,参与人数达1260人,早教专家讲座14期,共计授课921人次。
构建“文化+”学习圈。一方面,通过“一社一品”创建活动,挖掘区域特色文化,推动小区老年人群学习。如长河街道天官社区挖掘长河古镇明清时期的大头娃娃舞蹈文化,自发组建舞蹈队,统一开展培训研究,并将“迎会”“调龙灯”等元素融入其中,目前已有上百人参与。浦沿街道滨盛社区剪纸艺术社,每个月都会开展各种剪纸活动,提高学员参加学习剪纸的兴趣。如走出去参观剪纸展,请来省级剪纸大师宋佑林老师指导,开展评比交流、办作品展览、参加非遗项目的展示等。剪纸就像一道无形的纽带,拉近了中老年邻居们的距离。社区居民袁惠贞阿姨,她原来是一家医院的护士长,刚退休就不幸丧偶。她一度情绪低落,心情忧郁。接触剪纸后,她真正喜欢上了这门独特的艺术,如痴如醉。心情也变得开朗活泼,逐渐成为社区的文体活跃分子。另一方面,以社区教育为平台,宣传、推广西兴灯笼、西兴盘扣、共联刺绣、汤家桥太极剑、中兴茶艺等传统工艺和文化,编印杭州市重点实验项目《西兴灯笼传统工艺与民俗文化传承》,作为中小学、成人培训的乡土教材。2019年3月,西兴街道成校(分院)编写的《让西兴灯笼亮起来》获全国优秀乡土课程。2019年5月,社区学院编印的《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读本》,成为市民教育优秀读本,深受市民群众喜爱。
创设“阅读+”学习圈。2019年上半年,滨江区中小学向家长、市民免费开放学校图书馆。在滨江,已有38个社区的文化场馆里设置了图书室、舞蹈室、书画室等,其中32个社区文化场馆还被评为杭州市基层文化示范点。社区里的阅读,不局限于小小的图书室,也有自己的创新。在西兴街道滨和社区,一个个小巧的“共享书屋”放置在小区的花园中、单元门口,既能让居民们在花园散步时、在回家途中方便借阅书籍,又能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每一次借阅,每一次阅读,不仅是汲取知识,更是居民之间的和谐交流。在高新企业内设立流动图书馆,让员工在休息时阅读。在西兴街道温馨社区的楼廊改造中,原本停在门厅里的电瓶车停到了正确位置,依托“亲子阅读进楼廊”,楼道门厅变成了宽敞整洁的阅读空间……这样的“阅读角”,让楼道真正成了“居民们共同的家”。阅读已经成为滨江一道随处可见的文化风景。近几年来,滨江区30分钟市民学习圈工作受到《浙江日报》等媒体相继报道,并接待广东、河北、四川、江苏等地教育团队前来学习取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