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职学校跨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以诸暨市职业教育中心为例
来源:浙江教育信息网 作者:刘柏炎
【内容摘要】本文以诸暨市职业教育中心为例,从当前乡村产业背景和企业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出发,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和优势,加强专业融合拓展和技能复合,培养乡村振兴急需的各类实用型人才,为农村职业学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专业融合
一、实施背景
党的十九大指出,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人才为本。然而目前我国乡村人才短缺比较严重,难以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乡村人才老化、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队伍不稳定、缺乏竞争力;乡村人才的学历、职称、能力偏低;乡村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条件和环境不佳等等,都成为制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为解决乡村人才短板,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各地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着力实施诸如高校定向培养、在职培训进修、人才引进、人才奖励等一系列激励机制,以推动乡村振兴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但在各类“高大上”的举措中,普通忽视了农村职业学校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我们以为,农村职业学校应是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排头兵。
而作为农村职业学校,也应积极思考和研究,如何立足当前,面向未来,从产业背景、企业需求、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出发,从学校自身优势特色专业出发,加强专业拓展和融合,重视新技术的开发和发展,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以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二、具体做法
诸暨市职教中心立足乡村产业发展和企业对新技术的需求,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着重研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乡村振兴急需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1.基于“园林+建筑+非遗特色”的浙江民宿庭院景观设计与施工方向人才培养
以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为背景,近年来,诸暨市围绕“富裕、美丽、安逸”目标,以“大美诸暨,风情越乡”为主题,扎实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树立“全域景区”的理念,开展美丽乡村示范镇、美丽乡村精品村、美丽庭院示范户创建,以“西施”为主题,分别用“西施之眼”“西施之恋”“西施之裳”“西施之泪”对东、南、西、北4条景观带进行提档升级。
2018年4月,作为理事长单位,我校牵头承办了“诸暨市建筑业教育联盟”职教集团年会,与会建筑、园林企业一致希望学校能够培养与之相关的专业人才。随之,学校及时组织相关校内外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最后决定利用我校省优势特色专业(园林技术专业)和省骨干专业(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结合我校创建的非遗工作室“西施传说”的优势,以上述政策为契机,为诸暨美丽乡村建设出力,加强该两专业课程的整合,以培养出首批既具有园林、建筑专业知识,又有浓郁文化情怀的“浙江民宿”庭园规划设计与施工方向的复合型人才。
自2018年9月起,在学生自愿选修的基础上,学校在园林技术专业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二年级第三学期学生中,每学年挑选20名学生参与庭园规划设计与施工方向试点。学校从两个专业中抽调骨干教师组成团队,对课程内容进行递进式建构,并投入20万元在校内新建“仿真训练池”。实施“电脑或手工绘图设计→仿真训练池模拟实训→校园景观工程半生产实训→校外景观工程生产实训”理虚实一体化实训模式。
2.基于无人机应用技术的建筑测绘技术和农用无人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
基于无人机在建筑基础测绘、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监测、土地资源调查监测、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智慧城市建设、农林植保、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和应急救灾等方面的新兴应用,结合学校专业发展的需要,并根据相关用工企业的需求订单,学校决定引入该项目。
2018年5月,学校成功引入“浙江同创空间技术有限公司”入校。由学校提供场所,企业提供设备设施和师资,校企双方共同确定培训教程,于2018年9月起分别开设无人机建筑测绘技术、农用无人机应用技术递进式限定选修课程,每班20人,每周4课时,并安排中午、傍晚时段进行实操训练。在近三年的递进式培训中,选修班学生既要掌握了无人机驾驶技术,又要学习高空拍摄、遥感数据处理、建模和应用分析等应用技术。
3.基于汽修类专业的汽车快修、汽车美容、新能源汽车维修、农机维修等乡村服务型人才培养
近年来,汽车维修与养护行业发生三大明显变化和趋势。一是汽车快修行业兴起,二是汽车美容和养护市场前景广阔,三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
上述三大变化和趋势,导致汽修服务行业相关人才缺口巨大。针对行业的变化和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学校对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美容与装潢、汽车车身修复、汽车营销等原有专业进行了有效整合,形成了新的专业群。具体来说,通过市场调研和岗位分析,重构课程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一年级开设汽修大类专业必修课;二年级开设模块化课程(专业限定选修课),分汽车美容与服务、汽车快修、新能源汽车维修等三个专业方向,同时考虑到目前乡村农机维修人才的严重缺乏,又增设了农机维修专业方向;四个专业方向,供学生选择。
4.基于园林专业的香榧盆景技术本土人才培养
诸暨市是“中国香榧之都”,香榧是诸暨在全省乃至全国最具优势的特色产品,年产值超过10亿元。全市现有香榧栽培面积13.5万亩,年均香榧干果产量1000吨以上,年产值6亿元以上;苗木销售,年产值2亿元;与之相关的观光旅游业,年产值2亿元。从目前我们对本地香榧产业调查情况看,诸暨香榧核心产区在赵家镇,主要在山地种植,树木高大,管理比较粗放原始,经济效益以香榧果实销售为主,尚未开展盆景产业化生产。
《诸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提出:未来五年诸暨将“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推进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环保、珍珠、智造、香榧、盆景等特色小镇建设”。
我们分析认为,按目前产业现状来看,诸暨香榧产业提升的空间不大。因为香榧栽培面积已不可能扩大,香榧干果产量已达顶峰;反之,苗木销售量减少,苗木价格下跌明显。因而,要提升产值,只能寄希望于文化旅游产业,尤其要实现盆景产业化。我们认为,香榧盆景产业化目前已是最佳时期,由于香榧苗木价格明显下跌,且可以利用差苗、废苗作为盆景素材的特点,因而香榧盆景的制作成本很低,附加值大大提升。
根据诸暨市“十三五”期间对当地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以及打造“香榧特色小镇”、“盆景特色小镇”等发展思路,我校在园林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加强香榧现代栽培、香榧盆景造型、香榧产业化等方面技术实践和研究,并依托“滋娇园林公司(企业化学生社团)”、“盆景大师工作室、省名师工作室”、“香榧苗木和盆景基地”等三个平台,开展“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香榧盆景技术课程体系,提高专业教师“香榧盆景技术”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促进“香榧盆景技术”培训推广,助推诸暨香榧产业的创新发展。
三、初步成效
1.培养了一批乡村急需的复合型技能工匠
近三年来,学校通过各类专业融合课程培养了30名庭院景观设计与施工方向人才,20名农机维修人员,15名拥有驾驶证书的无人机操纵人员,20名香榧盆景造型技师,5名非遗入册弟子,创业学生17人。相关课程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农机维修赛项中获1金1银1铜,在建设类全国职业院校行业技能大赛中获6金1银1铜,在省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8项,2名学生的作品在2018第三届绍兴市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中获奖,1名学生在诸暨市新生代传承人传统手工技艺大赛中获金奖,3人获银奖。2017届毕业生骆佩岚自创食品公司,生产香榧饼,第一年产值就达千万以上,为当地香榧产业提升作出了积极贡献,被评为首届最美榧乡人、诸暨市劳动模范。
2.培育了一批教学专家和行业领军人物
近三年来,相关融合专业培育有省中职名师大师工作室2个,全国优秀指导教师5人,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2人,绍兴市名师2人,县市级名师大师工作室5个。学校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不仅比例高达95.16%,其专业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在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取得了1金1铜的好成绩。学校园林专业省级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制订了《诸暨市香榧盆景技艺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初、中、高级),带领团队参与乡村景观设计改造工程11项,发布技术资源与信息300多条,点击量达到7.5万多次,远程技术指导服务达102人次,师生下乡培训指导1000多人次,认真做好服务三农工作。同时,指导学生学习制作盆景技术,作品荣获绍兴市中职学生“文明风采”竞赛一等奖、省“文明风采”竞赛优秀作品奖;指导和帮助赵家镇盆景爱好者制作香榧盆景,积极参与浙江省香榧产业协会、绍兴市园艺协会、诸暨市杜鹃花协会、紫阆盆景协会等组织的交流学习活动,并在浙江省香榧盆景和园艺大赛中荣获1金8银。3位建筑、园林专业教师成功考取无人机驾驶证书,目前已成为校内外初级技术培训的主要师资力量。近30位教师获得了相关专业的“1+X”证书考评员资格,成为课程改革、项目培训和考核的重要参与者。
四、体会思考
学校专业设置具有显著的时代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有的专业需要增加内涵,有的专业会衍生出新的专业方向,而有的专业之间需要进行整合。因此,宏观上我们既要建立动态的专业调整机制,科学构建专业体系,打造区域专业优势,微观上又要及时修订完善现有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乡村急需的相关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岗位标准,建构课程体系,编写适配教材,提升师资融合,促建实训基地,以确保人才培养的方向、标准和质量。(本文作者刘柏炎系诸暨市职教中心副校长,高级讲师)
(责编:周晓雅 审核:黄三好)
- 2025-04-03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