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专业实训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来源:浙江教育信息网 作者:梁红 张婷 许琳
【内容摘要】思政课和机械电子专业的融合,目的是为了有效开展机械电子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实施工作。本文分析了一堂电子技术实训课,以“独居老人火灾报警器的设计”为课程内容,思政课教师和机械电子专业教师,共同备课,共同上课,进行了有效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教学实践和探索。
【关键词】 课程思政;工匠精神;逻辑电路设计;电子技能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及发展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时代新人。
2014年上海大学首先提出“课程思政”的理念,率先推出了《大国方略》课程,选取部分高校进行试点,讲述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治国理政方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培养学生从容的大国自信。直面大学生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模式、中国奇迹。然后复旦大学的《治国理政》、华东师范大学的《中国智慧》、东华大学的《锦绣中国》、华东政法大学的《法治中国》、上海海事大学的《大国航路》、南开大学的《中国发展》等一系列课程都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典范。 2017年,“课程思政”被纳入中央《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2018年,教育部先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在全国高校实施“课程思政”。
二、中职学校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职业学校实施课程思政是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的必然要求。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也是职校必须回答的根本性问题。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必须加强和改进职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要求所有课程发挥思政功能,是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应有之义。
2.职业学校实施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当前,经济社会改革不断深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思潮多样并存,学生处于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时期,易受各种现象、观点、言论、思潮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方法,还要做好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推进课程思政,就是要求每名教师、每门课程、每个课堂都发挥育人作用,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提升职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3.职业学校实施课程思政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目前职业学校落实课程思政的还比较少。面对我国经济社会的新变化、新形势,如果中职生没有形成以价值观为基础的良好综合素质,将明显影响他们的职业发展,更严重影响我国智造业大国的发展。中职学生,有的进校后主动学习意愿不强,不愿主动调整学习习惯,学习毅力不足;有的对专业选择无主动兴趣表现,更多体现被动接受家长意愿;有的没有积极的专业发展目标,存在混日子现象;有的临近毕业,对就业没有信心,没有主动心理准备,缺乏主动进取意识;有的就业随意性大,岗位稳定性差,接二连三换工作,导致自身原有专业能力弱化,对长期职业发展愈加不利。
4、中职学校学校的课程设置和高校的课程设置有一致性,都分为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高校实施课程思政的做法都可以借鉴。中职学校的各类非思政课程都应实施课程思政,深挖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自觉地成为思政教育的辅阵地,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力帮助学生成为拥有家国情怀、创新思维、工匠精神、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抓好青年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很重要,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必须每一个都扣准了,扣好了。
三、电子专业实训课堂中实施课程思政
每个中职学校都有很多专业,思政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他们无法全面理解和掌握每个专业的特点,尤其是对专业知识与技术要求较高的专业。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教育很难和每个专业、课程结合起来。而一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思政理论课教师的职责,与自己无关,这就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单兵作战”和思政教育的“孤岛”困境。
为了改变中职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不高,崇尚“差不多精神”。让“工匠精神"在中职学生中生根发芽。我们以二年级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班作为试点,由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共同备课,共同授课,进行了一次将专业实训课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效融合的尝试。
原来的实训课授课过程中,出于考评和企业招工时结果导向等多方面原因,教学侧重于简单的专业技能操作学习,虽在操作过程中会提及工匠精神相关内容,但大多一笔带过。思政课中有工匠精神的内容,授课采用案例分析和知识讲授的形式,但很少有学生能真正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自身的专业课学习中,学生无法切实体会“工匠精神”对产品或工作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以下是我们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流程图,如“盐溶于汤”,使学生在学习“技”的过程中悟“道”,做到“全方面、全方位育人”,更好地满足时代发展对技能人才素养的要求。
首先,我们以岗位操作技能和岗位素质为核心,以任务完成所需的基本岗位要求、技能要求、知识要求和素质要求为目标,对课程内容做了一定的重构与设计,以企业订单任务——独居老人火灾报警器的设计、制作人员选备为线索,把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知识点、技能点、创新点落实在具体作品上,创建真实的职业活动,使学生在完成电路设计过程中培养职业素养,提高电子专业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
其二,以播放与学生专业相关、起点一致、经历相似的中国火箭发动机焊接第一人高凤林的事迹作为导入,将高大的“工匠精神”人物化、形象化、具体化,降低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厌学和畏难情绪,提高学生对专业技能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通过寻找相近案例,引起学生共鸣;找寻彼此共同点,增加专业认同感,通过案例学习初步渗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其三,本次课程采用双线互渗教学,实现最大成效,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与步骤、焊接工艺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为主要学习内容,将专业学习“焊接步骤学习-少量焊接尝试-大量焊接训练-电路设计训练”和德育教学“学习精益求精——感受精益求精——培养精益求精——实践精益求精”两条线相结合,组成课堂的四个环节。将工匠精神培育的每一步融入课堂的每个任务,让学生感受到技能提升带来的积极变化,并引导他们发现产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工匠精神的引领。令工匠精神为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助力,而专业技能的训练也促进了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两者真正做到互相融入,互相促进,使技能学习更有趣,德育渗透更无声。
第四,在课程实施中,设置了前后两个焊接任务,并将企业标准引入课堂标准,做到课岗结合,引导学生自己对比在两次任务中完成作品之间的差异,引导学生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当学生能够说出“平时训练心理不够重视,没有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如果我再专注仔细一点,就可以避免这个小缺陷”、“相比于第一次的焊接任务,第二次时我心里就想着高凤林说的那句‘只有做到极致才能万无一失’,所以我第二次的作品在元件放置和焊接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等等,听到学生对作品小瑕疵耿耿于怀,严把质量关,做到零错误率时,作为教师的我们感到很欣慰,这不就是“工匠精神”吗?
以下是两次任务中,技能操作各个点的掌握情况对比。
最后,在“逻辑电路设计——践行精益求精”环节中,学生为不同情况的老人都做出了合理设计。有同学在电路报警方式上特意加强了声、光报警,为视力较弱的老人提示声音报警,为听力较弱的老人提示灯光报警;有同学将此设计融入建筑消防系统,检测到火灾后除了报警之外还能联动消防栓自动打开洒水,扑灭火苗;还有同学设想可以将报警信息发送到119报警平台等等。学生不再仅仅满足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本身,而是开始主动思考自己的方案是否有进一步优化的可能,主动探索自己的产品背后承载的社会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强化了工匠精神中的创新意识。
总之,实施课程思政,需要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花一些心思的,尤其是专业课老师要提高自己在课程思政方面的嵌入能力,把思政教师上课讲的那部分,完全可以由专业课教师来完成,力争在专业课教学不仅仅厚植工匠精神,还可以挖掘更多的思政元素。这堂课的模式值得我们进行不断尝试并改进。(梁红系政治高级教师,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绍兴市中职德育教研大组组长。本文作者工作单位为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
(责编:魏子涵 审核:黄三好)
- 2025-04-03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2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4-0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31
- 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