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青少年读书兴趣
来源:浙江教育信息网 作者:周国梁
■阅读为人生打下底色读书行动·系列报道(五)
3月28日,教育部等八部门共同发布《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鼓励学校开设阅读课,重视“整本书”阅读、沉浸式阅读;义务教育学校要将读书行动纳入“双减”工作,对学生不设硬性指标,不以考试、“打卡接龙”等方式检验读书数量和效果。
这里的读书是指博览群书,就中小学生而言,主要是历史文化、科普知识、法律常识、卫生健康等;读书可以增长见识,提高技能,进行性格塑造、人生观引导,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创造能力,提高自身素养,进而提高全民族素养,“腹有诗书气自华”,还可以“抢占”过度玩游戏等时间。眼下,以绍兴为例,各校都有开放式图书馆让学生在课余阅读,结合课程标准要求有必读课外书;各县市特别是市区有很多书屋免费让大家阅读,环境优美,设施完善。但是,要让愉快阅读成为中小学生常态,尚有很多细化工作要做。
要理顺学习与阅读的关系。按理,广泛全面阅读与文化课是相互促进的。但是,在中考高考压力下,看课外书往往被家长甚至老师认为是浪费学习时间。课程标准要求的必读课外书,也因为应试成为工具和学生的负担,学生无乐趣。所以,如何让“阅读课、整本书阅读、沉浸式阅读、不以考试、‘打卡接龙’等方式检验读书数量和效果”名副其实,是一个繁重的任务,需要理念的转变和细则、活动的保障,包括改革对学校的考核制度、开展读书交流会和社团活动等。
要多举措引导学生阅读。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引导。比如,可以利用学生对航天员太空生活的兴趣、某方面的爱好、教材中的疑惑,建议或推荐他们看相关书籍。通过开设指导课引导学生如何阅读。如果孩子喜欢看书,家长一定要鼓励支持,为其提供良好的环境,而不以影响学习为由,禁止孩子阅读课外书;同时,家长也尽量有看书的习惯,孩子会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效仿;当然也要关注书籍内容是否健康、有益、适龄。
要多出好书让学生阅读。学生有其身心发展特点,这个阶段的学生,看“沉浸式”阅读一些名著往往难以接受,所以,应该为孩子提供“对口”的课外书籍,组织专门人士改编名著等已有读物,做到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学生喜闻乐见的读物;可采用丛书等方式有计划地安排专业人士创作更多包括科普读物在内的展示新时代科技、文化成就的书籍,让学生阅读。(本文作者工作单位为嵊州市甘霖镇蛟镇中学)
(责编:李淑颖 审核:黄三好)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