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吒2》的火爆看中国神话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火爆,乍看是中国影视娱乐产业的一次高光时刻,实则背后暗藏诸多关键因素。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为影视创作与传播开辟了新路径;新一代文艺工作者凭借广阔的文化视野和远大抱负,为作品注入全新活力;而重中之重,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中国神话作为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高尚的伦理价值与独特的审美意象,其思想内核与艺术形象,不仅是先民对宇宙、生命和社会的深刻认知,更是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基因的关键要素。
《封神演义》无疑是中国类型文学的奠基之作,它整合中国上古神话,搭建起一个包含阐教、截教、人教等教派,以及众多神仙、妖怪的庞大神话体系。从哪吒三头六臂的神奇法术,到杨戬的七十二变;从姜子牙下山开启故事,到十绝阵、诛仙阵等精彩战役,构建起“凡人修真—法宝对决—阵营对抗”的经典叙事模式,深深影响了《西游记》《平妖传》等后世作品。在人物塑造上,《封神演义》同样成就斐然,“剔骨还父”等情节,展现出个体意志与宗法伦理的激烈冲突;邓婵玉、云霄仙子等女性角色的战斗描写,打破了“红颜祸水”的传统叙事,其法宝设计更体现出独特的性别化战术智慧。
《封神演义》完成了神话历史化与历史神话化的双重进程,搭建起跨越雅俗的文化桥梁。它的价值并非在于历史真实性的考据,而是创造了一个容纳多元信仰的叙事空间,在当代依然能获得全新阐释。在传统文化复兴的今天,《封神演义》从通俗文学经典逐步升华为解码民族精神的重要符号,诸如“龙传人”的民族认同、“精卫精神”的励志内涵,都表明神话形象已成为凝聚文化共识的超级符号,其思想内涵随着时代发展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中国神话故事历经千年而不衰,根源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叙事中蕴含的深刻人性与哲学思考。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等神话,体现“混沌—秩序”的宇宙生成逻辑,盘古以躯体化生万物的牺牲精神,蕴含“万物一体”的生态观;女娲炼石补天,彰显“修复秩序”的责任意识,为后世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理念奠定基础。伏羲画卦、神农尝草等神话,将人类智慧与自然法则紧密相连;《山海经》中“人面蛇身”“鸟首人身”等半神形象,暗示人神同源的宇宙观;大禹治水“疏而不堵”,将顺应天道与改造自然辩证统一,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原始表达。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悲剧神话,展现出对自然局限的无畏反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文化性格;后羿射日将英雄主义与集体福祉相结合,凸显利他性抗争的伦理价值。
尧舜禅让确立“德位相配”的政治伦理;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强化礼法秩序,将抽象道德准则转化为生动叙事,成为儒家“仁义礼智信”的价值源头。西王母掌不死药、嫦娥奔月等长生主题,反映古人对生命永恒的追求;“凤凰涅槃”“盘古生死化生”等意象,构建起“死亡—重生”的循环宇宙观,深刻影响道家“生死齐一”的哲学体系。东晋干宝的《搜神记》收录数百则神话,将神话与历史相结合,既有对自然的敬畏,也有对人间情感的细腻描绘;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以人、鬼、狐的奇幻故事展现世间百态,《画皮》《聂小倩》等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与深刻寓意。
中国古代神话的思想深度与艺术形象,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图谱,这些古老叙事不仅是先民认知世界的体系,更是参与当代文化建构的活性基因。哪吒、孙悟空、杨戬等神话人物凭借独特性格与鲜明形象,跨越千年,勾勒出中国人的精神轮廓。如今,随着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了解并喜爱中国古代神话,为中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影视改编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与商业价值。未来,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影视改编有望探索更多跨界合作,与游戏、动漫等产业联动,创造出更丰富多元的文化产品,为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与创新。当前,中国古代神话小说影视改编市场正蓬勃发展,通过不断创新与跨界融合,这些经典故事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作者:安徽大学讲席教授、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研究员 马季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2025-04-24
- 2025-04-24
- 2025-04-24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3
- 2025-04-22
- 2025-04-22
- 2025-04-22
- 2025-04-21
- 2025-04-21
- 2025-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