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终身学习的社区共学养老既有实践与未来发展
----第七届全国社区共学养老研讨会综述
作者:邢贞良 史枫
■社区共学养老探索与实践·系列报道(二十九)
【摘要】第七届全国社区共学养老研讨会以“中度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共学养老的新发展与挑战”为主题,探讨老龄化背景下老年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会议基于终身学习理念,倡导社区共学养老作为老年学习的核心方式和老年教育的推进载体,强调以学习促进生命成长、赋能社会关系。会议形成共识:社区共学养老不仅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策略,更是实现个体生命价值、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载体。未来需通过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与社会协同,推动老年教育从“普惠覆盖”迈向“优质均衡”,为建设“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学习型社会提供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南。
【关键词】老年学习共同体;老年教育;终身学习;社区共学养老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性议题,我国已经进入到中度老龄化社会,如何构建高质量的老年教育体系、推动积极老龄化战略落地,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2024年12月21日,第七届全国社区共学养老研讨会在杭州钱塘区举行,会议以“中度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共学养老的新发展与挑战”为主题,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政府代表及实践工作者,围绕老年教育发展趋势、社区共学养老模式创新、数字化赋能路径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本次会议不仅总结了近年来我国老年教育领域的实践经验,更通过国际视野与本土案例的结合,为未来老年教育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方向。本文从终身学习理念深化、社区共学养老模式探索、数字化技术赋能、老年学习共同体建设等维度,系统梳理会议核心观点,并针对当前挑战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我国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一、终身学习理念与积极老龄化的不解之缘
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终身学习理念的深化与实践创新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从国际社会的积极老龄化共识到教育学与学习科学的理论突破,终身学习不仅被视为应对老龄化的关键策略,更是推动老年人社会参与和生活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通过老年教育的转型与创新,以及教育学与学习科学的交叉探索,终身学习正在为老年人创造更加友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其从休闲娱乐向赋能社会参与的转型。
(一)教与学理论发展助推终身学习理念深化
在教育学与学习科学领域,近年来的理论实践为终身学习理念的深化提供了重要支撑。教育学强调学习的主体性和社会性,而学习科学则关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和环境因素。两者的交叉创新为老年学习共同体(即“社区学习共同体”中的一种形态)的构建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同时,项秉健认为“本真的学习是人的一种生命的自觉运动”“共同学习是人的天性”,强调学习源于内在生命力的驱动,是“自我否定”与“自我更新”的动态过程。这表明社区学习共同体天然承载着激发个体潜能、融入并改造社会环境、促进社会联结的功能。
贾炜以上海老年学习团队为例,提出了“生态式解法”概念。这一概念借鉴了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框架,强调学习环境的系统性和多样性。从理论层面来看,生态式解法不仅关注技术赋能,更强调为老年群体创设友好的学习生态环境。这种环境的构建需要综合考虑社会支持、文化背景、个体差异等多方面因素,以实现学习的可持续性,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加舒适、便捷的学习空间。此外,蔡正华通过福建乡村乐龄学堂案例,进一步拓展了终身学习的理论边界。他指出,终身学习应涵盖正规、非正规与非正式学习三种形式。这一结论不仅丰富了学习科学中关于学习形态的分类,还为老年教育的实践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指导。从理论角度来看,这种多元化的学习模式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的主动建构和知识共享。杭州市临平区的县域推进策略实现了老年教育的泛在化覆盖,这不仅提升了老年人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还进一步推动了终身学习理念的落地与实践。在理论层面,这种实践探索与社会学习理论相呼应,强调社会互动和文化参与对学习的重要作用。通过社区资源的整合和社会网络的构建,老年学习者能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获得支持和激励,从而更好地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应用。
(二)终身学习理念契合积极老龄化国家战略
杨进在题为《国际社会终身学习发展趋势》的发言中指出,终身学习已成为全球应对老龄化的核心策略。他强调,终身学习不仅是基本人权,更是实现社会公平、消除贫困的重要途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习型社会”理念,强调教育应贯穿人的一生,覆盖所有社会成员。日本学者末本诚通过生活故事学习法,提出“回顾过去是为了照亮现在与未来”,这一观点与积极老龄化的“社会参与、健康保障、终身学习”三大支柱高度契合。
江波进一步阐释了终身学习与积极老龄化的内在一致性。他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应对老龄化的必然要求,社区作为基层治理单元,需通过“一老一小”服务实现社会情感支持。强调社区老年教育需从休闲娱乐向赋能社会参与转型。通过这种转型,社区老年教育不仅能够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还能提升他们的社会参与能力,促进积极老龄化目标的实现。
总之,在积极老龄化战略实施框架下,教育学与学习科学的理论发展与社区学习共同体实践形成双向赋能:一方面,教与学的理论为老年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共学共生”的方法论;另一方面,实践则通过真实情境中的社会交互,将“生命自觉”转化为可持续的集体行动。这为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为积极老龄化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面向积极老龄化的社区共学养老创新实践
社区共学养老以“学养结合”为核心理念,强调通过终身学习促进老年人的生命成长与社会联结。目前,社区共学养老的实践创新呈现多维并进态势,在价值维度上,“学养结合”理念重构了老年教育样式,将被动养老转化为主动赋能的生命成长过程;[]在治理维度上,通过制度创新实现老年教育与基层治理的耦合,构建起政府、社会与居民的协同网络;在技术维度上,数字化生态设计打破时空限制,推动老年教育向精准化、普惠化转型;在空间维度上,乡村场域的社会资本激活机制,为老龄化治理提供了差异化解决方案。四个维度的创新实践共同构成社区共学养老的完整价值链,其内在逻辑体现为从个体赋能到集体行动、从城市先行到城乡协同、从经验驱动到数字赋能的系统性演进。
(一)社区共学养老融入基层治理创新
社区共学养老不是简单的老年教育形式,更是一种社会基层治理方式,社区共学养老与基层治理的有机融合,其内在治理逻辑就是通过共学活动重建社区信任网络,降低治理成本,引导老年人从“被服务对象”转变为“治理参与者”,增强社区归属感,并以老年教育为切口,撬动养老、文化、健康等多领域政策协同。这不仅破解了老年教育资源短缺难题,更重塑了“政府-社会-居民”关系,为老龄化社会的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新范式[]。
社区共学养老与基层治理的有机融合,旨在通过制度创新和资源整合,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居民参与”的老年教育生态。汪国新教授指出,社区共学养老的本质是通过学习重构老年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实现从“被动养老”向“主动赋能”的转变。江波在报告中强调,基层治理的核心在于激活社区内生动力,通过“一老一小”服务强化社会情感联结,而社区共学养老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性工具。
杭州市临平区开展了丰富的共学养老实践,探索出了“联络员制度+基地孵化”双轮驱动范式,将老年教育纳入基层治理框架,成效显著[]。所谓建立联络员制度,就是深入挖掘社区退休教师、党员、热心居民等“在地资源”,赋予其组织协调职能。正如江波强调社区治理需依托“专业化团队的支持和赋能”,而联络员既是老年教育的组织者,也是基层治理的触角,经过选拔的联络员,需接受老年心理学、活动策划等专业培训,并通过“网格化管理”覆盖全区社区。联络员不仅负责组织课程与活动,还承担需求调研、矛盾调解等职能,形成“教育+治理”的双重效能。所谓基地孵化,即社区依托文化礼堂、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中心、文明实践站等公共空间打造共学基地,既是资源集约化的体现,也是基层治理的空间创新。每个基地功能多元,即将学习空间与社区议事、健康服务等功能结合起来,如临平街道星梦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同步设立“学共体孵化器”与“银发调解室”。基地的运营也呈现多元化,例如除政府公共服务外,有些基地采用社会化运行方式,即引入社会组织承接基地运营,采用“空间换服务”模式,弥补社会组织运营困难问题,如伊莎卡社区与本地企业合作开发“康养学游”项目,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另外,数字化基地建设,让共学养老基地更具活力,即在基地配置智能终端设备,支持线上课程学习与健康数据监测,将老年生活与信息服务融合,引导老年人更好地跨越数字鸿沟,体验科技带来的生活革命,引领科学理性银发消费,推动银发经济发展。
杭州市十多年来重视培育学共体,到2023年有22万老年人参与其中,人均月学习时长达17小时,学共体成员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比例达32%,调解邻里纠纷1200余起,社区矛盾发生率下降25%。杭州临平区的实践足以说明,当老年教育成为基层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时,其效能远超单一领域改革,社区共学养老与基层治理协同推进具备实践可行性[1]。正如汪国新在《社区共学养老新发展与挑战》报告中提出,当前,老年教育经费短缺,倒逼教育与学习方式的变革,从理论到实践显示,践行社区共学养老恰逢其时,又势在必行。另外,这种模式的实践能够推动基层政府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创新”,最终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未来需进一步强化制度供给与技术赋能,推动这一模式从“地方经验”升华为“国家方案”[1]。
(二)数字赋能社区共学养老生态构建
数字化赋能社区共学养老是一种以数字技术为杠杆、以数据为核心、以场景为载体的系统性设计,其核心目标是通过现代化技术工具重构社区共学养老的生态,实现“资源普惠化、学习个性化、组织智能化”。正如贾炜提出的“生态式解法”的上海老年学习团队,该设计的关键在于构建“资源共享 → 数据驱动 → 场景创设 → 组织重构”的完整生态链,以实现老年教育的高效、精准与可持续发展。例如,“元宇宙老年学堂”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开设虚拟茶艺课,吸引了5000余名老年人参与。这种创新形式不仅打破了传统老年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还为老年人提供了沉浸式、互动性的全新学习体验,极大地激发了老年人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4]
数字化赋能共学养老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杭州市钱塘区通过整合区级老年大学、电视大学与开放大学的资源,成功建成了一个“普惠多元、泛在可选”的数字化学习平台。该平台上线后,课程点击量迅速突破120万次,显示出极高的用户活跃度和参与度。这一实践充分证明了数字化赋能具有提升老年教育吸引力和覆盖面方面的优势[5]。此外,熊军校长的研究进一步强调了大数据分析在老年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广州老年开放大学通过构建学习者画像,精准推送中医保健课程,学员满意度升了35%[6]。这表明,数字化赋能不仅能够丰富老年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还能通过精准识别老年人的学习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从而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提升老年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尽管数字化赋能社区共学养老的模式在城市地区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推广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数字鸿沟问题。据调研数据显示,农村地区75岁以上高龄群体智能设备使用率不足20%,这使得数字化老年教育在农村地区的推广面临较大困难[7]。这一现状不仅限制了老年教育的普及范围,也加剧了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为应对这一挑战,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
(三)社会资本驱动乡村乐龄学堂发展
社会资本理论为实现乡村共学养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视角。社会资本作为嵌入在社区关系网络中的无形资源,其核心要素为社会网络、互惠性规范和信任关系,并通过结构性互动形成驱动机制。乡村共学养老是乡村养老问题的有益探索。乡村密集的宗族、邻里社会网络为老年群体搭建了知识传递、情感联结与资源共享的平台,使得乡村共学养老能够突破物质资本匮乏的限制,并通过社会网络实现教育资源的再生与重组。互惠性规范则构建了“老有所为”的实践场域,农村老年人依然承担生产经营、文化传承者、代际帮扶等多重社会角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而社区成员间长期积淀的信任关系显著降低了合作成本,促使各类主体(包括家庭、在地组织、返乡创业人员、外部机构)形成稳定的合作网络。这种基于社会资本的共学养老运作范式,不仅激发了乡村内生性发展动力,更通过文化认同的再生产强化了成员间凝聚力,为老龄化背景下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创新性发展路径。
福建乐龄学堂的成功实践为该模式提供了生动的案例,乐龄学堂强调在已有的社会信任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这种特殊媒介,进一步体验成员之间的互助支持、合作与分享,从而进一步实现社会网络的建设,促进老年人的健康老龄化。蔡正华基于福建乡村乐龄学堂的实证研究指出,社会参与和社会网络对健康老龄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福建乐龄学堂通过生活互助支持、精神慰藉、拓展知识、参与乡村治理等方式,增强了老年人的社会价值感,促进乡村和谐。
社区共学养老的三种创新模式——基层治理、数字化赋能、社会资本驱动——分别从治理架构、技术应用、社会网络三个维度回应了共学养老的实践探索。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政策协同、技术普惠与社会参与,推动社区老年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探索从“局部试点”向“全域覆盖”升级,最终实现“优质均衡”的老年教育生态,为老年人创造更加美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助力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实现。
三、新时代实现共学养老的现实路径
新时代共学养老建设路径更加多元,在实践理念上,“学养结合”重塑了养老与学习的辩证关系,将学习活动转化为生命赋能的实践载体;在具体推进策略上,要避免“以城带乡”的理想化实施策略,重构城乡差异化实践进路;另外,要积极借鉴国际化经验,开创“双向互鉴”新范式,推动老龄化社会治理转向共生创新。
(一)学养结合,以学习重构养老生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而老年学习共同体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学养结合”实现养老模式从“生存保障”向“生命赋能”和“生命成长”的跃升。在人口老龄化加速与养老服务需求多元化的双重背景下,社区共学养老已从局部试点迈向全域推广的关键阶段。然而,传统养老模式“重物质保障、轻精神赋能”的局限日益凸显——老年人不仅需要生活照料,更渴望通过社会参与实现自我价值。学养结合的提出,正是对这一矛盾的深刻回应:它将学习自然融入养老全过程,通过知识更新、技能提升与情感联结,重构“老有所养”的内涵,使养老从“被动接受服务”转向“主动创造价值”。这一路径不仅契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中“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战略要求,更在实践中催生出可复制的创新范式。
(二)城乡分层,依地域禀赋差异施策
在推进老年学习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城乡之间的差异性。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策略并非简单地“以城带乡”,而是要基于地域禀赋,精准定位老年人的需求,实施差异化的策略。这种分层策略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城乡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还能有效利用各地的资源禀赋,推动老年学习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老年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要以兴趣社群为纽带,激活银发经济内生动力,[8]针对高知群体,可以组建“银发智库”,参与政策咨询与技术创新,如广州吸纳1352名退休专家(含41名院士)成立智库,承接政府课题,进行决策咨询服务。针对大众群体可以开发“课程+消费”融合产品,如上海“康养学游”项目将中医课程与养生旅游结合,直接引导老年人健康消费,推动银发经济发展。农村老年学习共同体的培育路径则要依托文化传承激活互助传统,例如“乡贤文化+互助传统”的实践探索实质是以本土文化重构养老共同体。
(三)经验借鉴,从学习到融合再创新
在全球化背景下,尤其是人口老龄化成为国际关注的命题时,日本、法国等一些国家在老龄化进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本土老年学习共同体建设是一种高效且可行的路径。在吸收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本土的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改造和创新,使其与本土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相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日本通过《高龄社会对策大纲》将学共体纳入社区治理体系,其核心经验包括课程分层和社会认证。课程分层方面,针对“活力老人”(65—75岁)开设再就业技能课,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发挥余热;针对高龄老人(75岁以上)设计怀旧疗法课程,通过回忆和分享过去的经历,缓解孤独感和抑郁情绪。社会认证方面,学员可通过学共体活动积累“社会贡献积分”,兑换公共交通优惠或医疗补贴,这种激励机制极大地提高了老年人的参与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社会归属感。借鉴日本的课程分层策略,我国的老年学习共同体建设要实现城乡有序、分层分类的推进策略,探索将日本“生活故事学习法”与中国“家风传承”相结合,开发“家庭口述史”课程,从而实现国际经验的本土化融合。
总之,老年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路径绝非简单复制国际经验或城乡趋同,而是基于“学养结合”核心理念,通过制度创新、文化激活与技术赋能,构建多层次、包容性的养老生态。城市以兴趣社群撬动银发经济,农村以文化传承巩固互助传统,国际经验通过本土化改造实现“共生性创新”,为全球老龄化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四、社区共学养老的未来发展策略
社区共学养老是实现老年群体生命价值、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载体。未来需以制度创新为引擎,以技术赋能为杠杆,以社会协同为根基,构建“老年友好、全域覆盖、全程赋能”的老年教育体系。汪国新在《社区共学养老新发展与挑战》报告中介绍,社区共学养老已经受到了人文社科领域专家的关注,得到了终身教育领域内高端学者认同和赞赏,也受到国际学界的关注。实践探索也从杭州扩大到北京、河北等更多的地区,本届研讨会与会专家对发展老年学习共同体提出了多项建设性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构建保障体系与协同机制
现行老年教育政策多依赖地方性法规或部门文件,例如北京市、杭州市、武汉市等将发展社区共学养老写入政府文件。但缺乏全国统一的法律支撑。建议修订《终身教育法》,增设“老年教育”专章,明确老年教育的公益属性、财政投入比例及社会参与机制,让共学养老的理念有法可依。将社区共学养老纳入国家老龄事业中长期规划,确保政策连贯性。老年教育涉及教育、民政、卫健、文化等多领域,需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协同”的治理框架。建议设立国家级老年教育协调委员会,统筹各部门职能,避免资源重复投入。
(二)深化数字赋能,推进技术普惠与伦理规范
充分认识数字化、智能化在推进老年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构建全生命周期学习支持系统,例如打造国家级云平台建设,整合现有分散的老年教育平台(如国家开放大学老年教育网、地方“学共体”数据库),建设统一入口的“老年教育云”,支持课程检索、学分认证、社交互动等功能。推进适老化技术分层应用,即针对不同老年群体需求设计差异化终端设备,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学习需求。例如,上海“元宇宙老年学堂”为低龄老年人(55—65岁)开发VR沉浸式课程,福建乐龄学堂的为高龄老人(75岁以上)提供语音交互式智能终端。
(三)培育社会力量,推动老年学习共同体建设
培育与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老年学习共同体建设是社区共学养老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多措施激发企业、基金会与社会组织承担社会责任,参与养老事业,对参与老年教育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或公益品牌认证。大力推进“学共体+”模式,如北京修实公益基金会通过“学共体+”模式,将老年教育与社区志愿服务结合,不断孵化老年学共体,支持社区学共体注册为社会企业,通过市场化运营实现可持续发展。杭州市临平区星梦社会组织服务中心通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反哺学共体建设,推动老年学习共同体与基层治理、银发经济深度融合,让老年学习共同体更具生命力。
(四)加强学科建设,夯实理论基础与研究网络
目前鉴于老年教育学科体系尚未建立,老年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制约着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专家提出,可以依托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开设老年教育专业,增设老年教育硕士/博士点,培养“教育+养老”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需涵盖老年心理学、社会资本理论、数字化教育技术等核心领域。另外,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老年教育教师资格标准,并将老年教育服务纳入教师职称评审体系,保障老年教育师资的基本权利。
第七届全国社区共学养老研讨会凝聚了学术界与实践界的智慧共识,为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会议成果表明,社区共学养老不仅是应对老龄化的有效策略,更是实现个体生命成长、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载体。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技术赋能与社会协同,推动老年教育从“普惠覆盖”迈向“优质均衡”,为建设“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学习型社会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汪国新, 金琳. 社区共学养老:“最近一公里”建成生命成长园地[J]. 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23(4):5-10.
[2]江颖. 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老年学习共同体生成逻辑与优化路径[J]. 当代职业教育, 2023 (05) :102-112.
[3] 蔡钰欣,刘艳美,王丽卿. 推进社区共学养老助力老年教育发展[C].第七届全国社区共学养老专题研讨会论文集,2024:35-43.
[4] 韩娟. 老年学习共同体及其建设策略研究[J]. 广州开放大学学报, 2024 (06) :89-93.
[5]吴晓琛. 积极老龄化背景下社区老年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J]. 知识文库, 2024 (07) :116-119.
[6]谢文婷,崔珍珍,范荟.社区老年学习团队建设路径探析[J]. 广州开放大学学报,2024(06):81-88.
[7]西塞罗.西塞罗三论:论友谊·论老年·论责任[M].徐奕春译.北京:团结出版社,1998:15.
[8]汪国新.社区共学养老的特征、意义和实施策略[J]. 中国成人教育 , 2018(17):126-130.
[9]汪国新,孙艳雷.成员即资源:社区学习共同体内生成发展规律探析 [J]. 职教论坛,2013(24):38-41.
[10]张荆萍.社区治理视角下老年学习共同体建设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1(34):46-47.
[11]张飞,江丽.霍华德·麦克拉斯基老年教育思想研究及启示[J].成人教育,2020(2):38-42.
作者简介:
邢贞良(1983—),男,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终身学习,老年教育;
史枫(1973—),男,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终身学习,学习型城市建设.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36)
文章来源:《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25年第2期。
阅读更多